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增大了电影在海外的推广力度。国家电影“走出去”重点工程助推作用越发凸显。中国故事走向海外,体现的是中国软实力的增强,但若想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获得海外观众的理解和认可,就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然而我国字幕翻译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国外影视作品的汉译研究中,对出口国产影片的多语种字幕翻译更是少之又少,其研究范围还亟待扩大。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包含“生态学”和“翻译学”,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综合学科。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出发,剖析了原文,译者,译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适应宏观,微观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的评价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转换考察了译者在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德语字幕所进行的适应性转换,以观众的反馈验证译者的适应性选择是否满足了德国观众要求。研究结论如下:一,电影字幕翻译的制约主要有:技术限制,语篇限制,语言限制和文化限制。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性选择主要体现在三维转换上。在语言维角度,译者有意识的补充德语译文的逻辑关系,调整句子语序,适当删减字幕长度。在文化维角度,译者主要通过异化和归化的手法对文化信息进行处理。从交际维度来看,译者主要在理解交际目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传递,方便观众理解剧情。三,除了三维转换方法之外,译者还需要保证正确传递文化信息,正确处理文化信息宏观上的“原味”和“异味”,要确保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相关内容。此外鉴于字幕翻译活动本身的时空,语篇,语言限制,译者还需要对信息长度以及密度进行调整,使译文能适应目标语观众的翻译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