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北麓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众多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对秦岭进行保护,但在历次颁布的相关条例中对于秦岭保护区范围的界定始终含糊不清,其划界标准与原因始终不明,未能充分体现对于秦岭保护目标的回应。不恰当的边界划定已成为导致边界管控失效的“元凶”。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去协调秦岭北麓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安全底线。针对上述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管控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划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边界,以实现对于秦岭生态保护的有效管控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秦岭北麓鄠邑段为例,结合国土空间“双评价”法,构建秦岭北麓鄠邑段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划定方法,科学划定秦岭北麓鄠邑段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的关系进行讨论,通过比较揭示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在管控和空间上的矛盾,并提出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的协调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4个部分:(1)秦岭北麓管控失效问题以及边界划定问题的提出,引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划定科学合理的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边界(绪论);(2)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为基础,构建秦岭北麓鄠邑段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划定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第二、三章);(3)以秦岭北麓鄠邑段为例,通过对其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区域内对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功能的承载情况与适宜情况(第四、五章);(4)在“双评价”结果基础上划定秦岭北麓鄠邑段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对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的关系进行讨论,通过比较揭示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在管控和空间上的矛盾,结合区域特性,建立边界管控有效性影响框架和管控边界有效性判准原则,并结合判准原则提出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的协调策略(第六章)。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国土空间“双评价”技术为基础,结合秦岭北麓鄠邑段特点,构建“两类(承载力、适宜性)三级(一级层、二级层、操作层)”共4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划定的关键技术与技术流程,构建秦岭北麓鄠邑段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划定方法体系;(2)基于区域“双评价”结果,建立生态空间判断矩阵,科学划定鄠邑区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并以此为基础划定秦岭北麓鄠邑段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在边界划定的基础上梳理了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边界与生态保护红线之间的矛盾以及本研究所划边界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所划边界之间的矛盾;(3)基于对于秦岭北麓鄠邑段特性的研究,结合区域诉求提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边界管控有效性影响框架与管控边界有效性判准原则;(4)结合判准原则提出秦岭北麓鄠邑段区域内相关管控边界管控矛盾协调与空间矛盾协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