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及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我们对53例ITP患儿检测血清PVB<,19>及其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旨在研究HPVB<,19>感染与ITP的关系,探讨细胞因子在ITP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以进一步提高对ITP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应用干扰病毒复制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论:儿童ITP系多种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的多个环节有关,有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尚有病毒本身对骨髓巨核细胞和(或)血小板的直接破坏作用.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细胞因子分泌异常,从而表明细胞免疫紊乱在ITP发病中亦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ITP患儿尤其是急性ITP的发病与HPV B<,19>感染有关,在其治疗过程中有必要采用干扰病毒复制的药物.ITP患儿血清中IL-2、IL-6和IL-8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别,说明ITP与细胞免疫紊乱密切相关;IL-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6、IL-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ITP患者Th1/Th2功能异常,Th2活力增强,处于优势状态,Th1细胞处于受抑状态.推测病毒感染(如该组中B<,19>病毒)可能激活了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使细胞因子及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增多而导致了ITP的发生,亦即细胞与体液双重免疫功能紊乱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生.急性ITP患儿经静注丙种球蛋白及地塞米松后5~10天,血小板升至正常后,IL-2水平上升,IL-8下降,说明经过治疗,免疫功能有所恢复,但IL-6尚未恢复正常,提示免疫功能紊乱仍然存在,有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必要.急性组与慢性组细胞因子IL-2、IL-6,TNF-α水平大部分重叠,无明显差异,可以说至少部分急性ITP的发病机制同慢性ITP一样,都是自身免疫紊乱所致.IL-8水平慢性组较急性组高,差异有意义,提示慢性患儿有更加明显的免疫异常,其明确的差异与机制有待积累更多的病例深入探讨.此外该研究还发现,HPVB<,19>-DNA阳性的ITP患儿IL-8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推测B<,19>可能激活了单核巨噬细胞或T细胞,使IL-8分泌增多,并与其他因子协调作用,共同参与了ITP的病理生理过程,确切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ITP患儿的发病与HPV B<,19>感染有关,且存在明显的免疫学紊乱.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可能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临床上可将血清中IL-2、IL-6、IL-8水平作为估计病情及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Oddi括约肌在维持正常胆道压力,促进胆囊排泄以及防止返流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功能失调使胆系感染、胆石症的发病率大大增加.Oddi括约肌测压是检测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的金标准,
前言 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组织缺氧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局灶性脑缺血后低灌注缺血中心会迅速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缺血半暗带(penumbra)能量代谢不稳定及反
目的:了解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67T位点突变在河北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了解高血压、糖尿
目的:肌营养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y,MD)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肌肉,以肌肉萎缩、无力为特征,但不侵犯神经系统.我们使用了电泳的方法研究了MD患者CK-MM亚型及CK
目的:  设计一种椎体后壁封堵器,探讨该装置在重建胸腰椎后壁缺损的应用效果。  方法:  (1)椎体后壁封堵器由两片问号形垫片、连接器、带帽长螺杆、T型螺杆、螺帽、横连杆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莪术油对高糖下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HRCECs)增殖、调亡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