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一项口述史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i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再次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检视已有研究成果,笔者发现,以往研究多采用文献法。到目前为止,还较少有人采用口述史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 本研究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访谈了与陈鹤琴一起生活过或有过密切交往的陈一鸣、陈一飞等19位亲属、同事和学生,结合文献资料,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挖掘。 许多人都曾认为陈鹤琴教育思想是国外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即把从中国之外传入的教育思想进行转变,使它在解释、说明、应用等方面适合中国的情况,并具有中国的特征。通过口述史等方法,本研究发现,陈鹤琴教育思想并非是国外教育思想的“中国化”,而是陈鹤琴立足中国国情、教育实际和儿童需要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于是,本研究将研究问题聚焦于;陈鹤琴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通过与受访人的访谈,结合文献资料,对搜集到的口述史料进行分析,笔者发现: 陈鹤琴之所以能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由于他具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陈鹤琴打下了做人的“底子”,而他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需要的结合中对学生实施做人的教育;陈鹤琴所具备的爱儿童爱国的赤子之心和儒道风骨是贯穿其事业的一根“红线”,他从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入手实现了自己爱国救国的职志,同时彰显了充满“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高尚气节。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陈鹤琴做人和事业的渊源。 陈鹤琴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的形成还与他对当时中国国情与国民素质的认识有关。例如,陈鹤琴指出“我国科学不及人、我国人多驼背、我国人自私心太重、人们到处吐痰不讲卫生、文盲太多、人民穷困重重、我国人给疾病包围着、近现代教育实在害人、死一般的教育。”通过反思当时“被外国化”的中国教育,陈鹤琴坚信教育只有符合国情,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救国强国。于是,他通过创办符合中国国情的鼓楼幼稚园、与国家形势和民族命运密切相连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和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为儿童编写符合中国文化和精神的教材读物等,践行自己的教育主张。陈鹤琴虽然受到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但他的教育思想完全是基于在中国的教育实践,并不是将国外教育思想进行改造的产物,更不是国外教育思想的简单翻版。因为,陈鹤琴始终是为推动中国的教育实际而研究;对国外教育思想是有吸收、有批判,但并不是照搬;他的教育思想是在自己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独特创造。 本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当前正在蓬勃开展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幼儿园课程改革和研究应学习陈鹤琴直面中国幼儿教育实际,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批判地吸收一些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但是改革的立足点必须是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文明礼节和品质服务意识的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能力已不再是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首要关注点,而高素质人才成了香饽饽。近年来,在培养使用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强
本文着眼于我国当前的两大教育思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与中学田径教学相结合的视角,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城市初级中学田径教学的
当今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大趋势.在《中国制造2025》中,汽车产业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在凝聚近百位业内精英人士共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低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