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为原则,建立合理利用资源的机制,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控制废弃物的产生,使整个生产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其结果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少的污染而获取最大的效益,从而缓解了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宇宙中飞行的飞船,需要不断地消耗资源才能生存,如果人类毫无顾忌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导致地球的毁灭,人类就会走向灭亡。鲍尔丁的这一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但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这一理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世界各国虽然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但是关注的焦点是污染物产生以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枯竭,而且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环境带来极大破坏,因此,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发展战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并签署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各国就可持续发展理论达成共识,之后,循环经济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实现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一些国家还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进。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实践活动,目前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并建立起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