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压耦合作用下屋顶式太阳能烟囱的性能研究及其优化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现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建筑节能。太阳能烟囱就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来强化室内自然通风,从而实现室内降温或采暖的需要,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有效途径,并已成为节能建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对实际的太阳能烟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风力的影响,热压和风压的相互增益和削弱规律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对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下的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综合考虑辐射、对流和导热的屋顶式太阳能烟囱数理模型;开展了风压和热压耦合作用下的屋顶式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性能的数值模拟;同时,提出设置多孔吸热板的双通道新型结构,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建立了综合考虑屋顶式太阳能烟囱内部辐射、对流和导热的数学和物理模型,确定了可以准确考虑风压作用的计算区域,生成了包括室外风场及屋顶式太阳能烟囱在内的复杂计算网格。(2)在建立的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风压和热压耦合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仿真,数值仿真结果与文献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对屋顶式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性能的影响因素(宽度、长度、角度以及室外风速和太阳辐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获得了详细的温度场和速度分布,揭示了屋顶式太阳能烟囱的风热压耦合机理。(3)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太阳辐射强度和室外风速下,屋顶式太阳能烟囱通风量随着宽度、角度和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宽度越大,通风量增长幅度减小,在室外风速为0.5m/s的工况下,太阳能烟囱的宽度从0.3m变化到0.9m时,通风量的增长幅度随宽度的增加从20%减小到11%;在室外风速较小时,角度对屋顶式太阳能烟囱通风量的影响更为明显。(4)在本文研究的几何参数和操作条件下,热压对通道内通风量起主导作用,当Ra数较小时,热传导占主要地位,Ra数较大时,对流换热占主要地位;室外风压对屋顶式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性能有增益作用,当室外风速由Om/s变化到2m/s,其通风量增长幅度由3.4%增大到28.2%。(5)提出了内插多孔板的双通道屋顶式太阳能烟囱的优化结构形式,即通过在烟囱通道中间设置涂有吸热材料的多孔板,形成双通道的优化结构形式。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其局部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烟囱中间设置多孔板,使得烟囱内形成了两个通道,对通道中部起到了加热作用,增强了通道中间的热扰动,促进了通道内的气流速度,使得烟囱通道内的自然通风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6)计算结果表明,内插多孔板的优化结构在风热压耦合作用下,风压对热压有增益的作用;在屋顶式太阳能烟囱宽度和角度较大的情况下,内插多孔板的优化结构对通风效果的改善更为明显;吸热孔板开孔率为63%时,优化结构的太阳能烟囱内通风量比未优化结构提高了 57%。
其他文献
采用厌氧产甲烷技术去除废水和废弃物中的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既能有效降低环境负荷,又能获得沼气和回收生物质能源,同时满足社会和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厌氧消
传统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而管道运输作为第五种运输方式,尤其是用于化工产品的运输,容易造成腐蚀等病害问题。鉴于上述原因,需要一种自动化、智能化的健康检
乙烯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烃类蒸汽裂解是低碳烯烃的主要来源,但蒸汽裂解能耗高,低碳烯烃选择性差。催化裂解能有效地控制丙烯/乙烯比例,降低能耗,提高丙烯产率,而且我国C4
纳米新材料是自我国“十二五”规划以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表面与界面化学组成等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提出了迫切需求。X射线
近年来,小型飞行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但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飞行器都需要在空旷的环境下依赖人为操控才能进行飞行。如何通过搭载传感器并进行算法设计,使
配电信息及时准确地交互对于智能配电网正常运行极为重要,无线通信技术因覆盖范围大、建设成本低、维护方便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配电通信网接入层网络中。然而,在配电无线通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由于制造和使用环境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横向基体裂纹,这些裂纹也影响着层合板的刚度性能。而由于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分析含横向基体裂纹对层合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是光伏领域最近几年的最大突破之一。已报道的PSC光电转化效率从2009年的3.8%迅速增加到2015年的20%以上。高结晶性、高纯度、致密均匀的
忆阻器是除电阻、电容、电感之外的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它在1971年被蔡少棠首次提出,惠普公司研究人员于2008年5月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忆阻器的实现性,研究成果震惊了
针对传统混凝土桥面板耐久性不足以及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疲劳破坏状况,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高性能的预应力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使具有耐腐蚀及高抗拉强度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