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出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外务工。受居住和工作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原居住地,造成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缺席,亲子关系、亲子支持和家庭建设受到极大影响。伴随而来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相应问题的出现,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化和人生发展。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一直是政府、社会和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随着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逐渐增多,政府、社会和学者也一致意识到“问题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分析与服务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全面发展。从优势视角出发,关注优势和资源、开展抗逆力培育和提升抵御风险能力逐渐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将以B社区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为例,立足本土文化环境,对优势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培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本土文化环境所蕴含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等知识在留守儿童工作服务中的应用。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以及对核心概念——优势视角、留守儿童、抗逆力的界定。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优势视角的理念、假设和原则以及抗逆力培育的理念、要素、模式、实践的研究情况。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以B社区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从社区内31名留守儿童中筛选出12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优势视角的基础上,探讨留守儿童抗逆力培育,分析他们自身及周围环境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及潜在的抗逆力特质,并立足本土,尝试探索本土环境中可利用的知识;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法,通过对现有的项目材料、服务记录以及参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访谈记录,项目进展以及抗逆力培育相关情况。第四部分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到主要困境有发现家庭教育不足、社会化发展的困境和人生规划不清晰。第五部分是从优势视角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情况,研究发现其自身对“留守”状态的正向解读和较强的自主性以及外部环境中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和同伴支持,构成了他们抗逆力培育的系统。第六部分是抗逆力培育,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采取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并尝试将本土性知识(如传统文化)嵌入其中。第七部分是研究总结、反思和建议,研究对群体的差异性需求和“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保障机制缺失进行讨论,提出从政府支持、农村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等三方面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