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政策否决现象。其中,公民否决也屡见不鲜。本文基于案例,研究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否决问题。本文首先对近几年我国政策过程中公民否决事件做了简单的整理,并介绍了其中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公民否决”定义为在政策过程中公民行使否决权,促使决策者放弃或者改变议题、决定的现象。从理论上而言,公民否决的要素包括:否决者、否决点、否决权、否决对象、否决方式、否决结果等。依据现有案例,公民否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否决和对已有政策的否决。从政治属性上看,公民否决是公民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重点分析了公民否决的机制及否决发生的原因。根据政策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的属性,将公民否决机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域性利益的政策否决机制(“第一类否决机制”),另一类是公共利益相关的政策否决机制(“第二类否决机制”)。公民否决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国政治的进步、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宣传等。最后,笔者提出了完善公共政策过程、从否决导向共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