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内容的可信性分析与评价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u000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从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各种即时内容。但是社交媒体在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虚假信息的传播,给人们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帮助用户识别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变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内容可信性的鉴别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自上个世纪末开始便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相比传统的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用户生产内容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社交媒体中内容混杂,内容传播的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给内容可信性的判断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于上述问题,已有的研究在分析社交媒体内容可信性的时候大多忽略了用户的主题特性,缺乏对用户可信性的细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用户从众行为带来的干扰,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入手展开对社交媒体内容可信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首先,建立社交媒体内容可信性评价模型。在新浪微博公开数据集的基础上,分析社交媒体中用户所体现的主题倾向和从众行为,然后将用户发表或者转发内容的行为视为投票行为,采用生成模型的思想,将用户的主题因素、从众因素以及内容的可信性因素融入到用户投票的生成过程中,利用贝叶斯网络对用户投票的产生进行建模,从而得到社交媒体内容可信性评价模型。其次,求解社交媒体可信性评价模型的参数。一方面,根据吉布斯采样的原理,对模型中隐含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和转移概率分布进行推导,从而求得隐含变量的采样规则。另一方面,利用先验分布和似然函数的共轭关系,分别对内容可信性、用户主题分布和从众行为分布的后验概率进行推导,从而得到各个参数的估计值。最后,设计实验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采用本文提出的社交媒体内容可信性评价模型分析新浪微博公开数据集中微博内容的可信性,验证用户主题分布和从众行为对判断内容可信性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实验体现本文提出模型的优势。实验最终结果表明,相对于已有的内容可信性评价模型,本文模型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社交媒体内容的可信性。
其他文献
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缝洞组合关系复杂。结合静态资料及生产特征,将试井所得地层参数及油藏模型与生产动态对比分析,按照实际生产需求,把油藏划分为
班级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班级,许多学者都致力于班级管理的研究并获得了丰厚的
我国80%的汽油都来自催化裂化,含硫量比国外高得多。随着对汽油含硫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汽油脱硫成为我国一项紧迫的任务。不论是传统还是非传统的脱硫工艺,都需要提供足够的汽
<正>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在我校新课改教学工作,采取"前延课堂,四步达标"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
科技期刊的插图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明示作用,它可以反映论文各组成部分的某种联系和它们的量化关系。用实例分析了气象科技论文插图审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应从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重点讨论的是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然而他对于文学鉴赏问题的论述,客观上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要求:文学作品俨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纳米Fe3O4是应用最广泛的磁性纳米粒子之一,在磁流体、磁记录材料、催化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以N-月桂-L-谷氨酸-二正丁基酰胺(GP-1)/丙二醇(PG)超
研究了用苦参碱(Mat)处理内毒素诱导卡西霉素启动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 ),观察其对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及在此过程中M  胞浆和胞膜部分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Mat0.5、1.0mmol/L均可显著抑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纳米银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选择相同深度的两个创面
人类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近十多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相继出台了严厉的车用汽油和柴油规范。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