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泥园林利用对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量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污泥的产生 量逐年增加,如何合理处置污泥,解决如此大量污泥的出路已成为非常紧迫的 任务。污泥园林利用既可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有效避开食物链循环,减少污泥 运输费用,是一种合理利用能源的方式。但是污泥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 可能会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此外过量的N、P可能会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 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为科学利用污泥,降低其潜在风险,开展污泥园林利用 对植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上海市曲阳水质净化厂好氧堆肥污泥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 污泥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培养、盆栽和田间等一系列试验考察污泥的园林 利用价值,并研究污泥园林利用后重金属累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氮、 磷等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和迁移规律,最后借鉴国外的方法对污泥园林利 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充分了解污泥的组成,特别是污染物和营养物的含量,是评价污泥园 林利用适用性不可缺少的前提。对堆肥污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其微带泥土气味,有机质含量为508~659g/kg,TN为30.2~40.1g/kg, TP为6.44~8.62g/kg,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污泥中Zn和 Cu的含量较高,Zn 1652.7~2713.4mg/kg,Cu 159.2~545.6mg/kg,它们在酸性 土壤上施用时有超标和潜在风险。其它重金属的含量均远低于国家污泥排放标 准中对重金属的要求。未检测出优先控制污染物,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均达到国 家相应要求。 (2)污泥含有的营养成分很高,研究污泥作为有机肥对不同园林作物生长 和产量的影响,来评价其园林利用价值。结果表明,施加污泥能促进植物的生 长,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盆栽实验中污泥施加量为5%、10%和20%组 高羊茅的生物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317%、425%和177%。万寿菊在混配土 中的生物量13g左右,是对照组的2.79倍;开花数和花径明显增加。田间实验 中,比较一串红在混配组与对照组中的植株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3 个指标分别增加40.5%、142.9%和55.6%。同时,植物的生长可以吸收部分随 污泥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对于污泥中含量较高的Zn和Cu的吸收富集作用 尤为显著。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迁移的有效性与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相关。 混配组高羊茅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最大吸收率为分别20.66%和4.65%,吸收率 最高值均出现在苗期至成株期间。高羊茅对磷素的吸收率和吸收量均比对氮素 要低,因此建议以作物对磷的需求量作为污泥施加量的控制指标。 (3)土壤酶是土壤营养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参与者,土壤酶活性可 作为土壤污染的重要生物活性指标。以土壤酶作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污泥园林利 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污泥在盆栽和田间试验中均可以增强混 配土中脲酶、磷酸酶活性,但对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大。这说明污泥中的有机 碳和微生物可以增强土壤酶的活性。考虑到污泥多次土地施用后,重金属可能 在土壤中造成累积,针对污泥中含量较高的Zn进行培养试验,研究其对土壤酶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中Zn2+浓度较高时,会对土壤酶产生抑制作用, 4种酶对Zn2+的敏感性依次为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转化酶,且Zn2+对潮滩 土比对混配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大。比较土壤Zn2+浓度为300~900mg/kg,磷酸 酶、脲酶、转化酶活性在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情况下的变化情况,发现Zn2+在 该浓度范围内对土壤酶活性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当有其他重金属(如Cu 和Ni)存在时,土壤中酶活性明显随重金属负荷的升高而降低。通过微生物群 落结构研究了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理,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 16SrDNA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产生了一些改变,说明在多种重金属的诱导作用 下,混配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变化,一些耐重金属的菌属适应环境, 逐渐繁殖成为优势菌群,同时部分原有的菌属在重金属的胁迫作用下,逐渐消 亡。 (4)植物生长离不开氮素,同时氮素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值因 子。通过盆栽实验考察了污泥园林利用后,土壤中各种氮素在植物种植期间的 动态变化,并通过土柱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氮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淋出情况。 结果表明,土壤全氮除植物种植的初期浓度有所下降外,在植物生长期间含量 较为稳定。混配土中的氨氮在施肥一段时间后几乎全部转化为硝氮,污泥施加 量5%、10%和20%组土壤氨氮转化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0d、35d和45d左右。 混配土中的硝氮逐渐向有机氮转化,5%、10%和20%组硝氮转化为有机氮需要 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模拟8年自然降雨量表明,混配土淋出液 中氨氮浓度略高于对照组,但仍满足我国地表水三级标准。淋出液硝氮浓度与 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从土壤剖面氨氮、硝氮、全氮的迁移情况来看, 三者在混配土中浓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氮素未向土壤深层 迁移。 (5)磷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也是温带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值因素。 研究污泥园林利用后磷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植物种植期间,混配 土全磷含量几乎不变,有机磷含量在植物生长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速效磷变 化规律不明显。模拟8年自然降雨量表明,污泥的施用不会增加潮滩土壤总磷的 淋出,淋出液中总磷浓度与对照相比差别不大,且两年降雨量淋溶后,实验土 柱中淋出液的总磷浓度均小于地表水二级标准。从磷素在土柱剖面的迁移情况 看,在0~5cm土层中混配土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略高于对照组,但5~1 0cm 土层中未发现明显差异。 (6)针对污泥中的主要重金属风险因素——Zn,在园林利用过程中给环境 带来的风险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污泥→人体”途径中,污泥的Zn 浓度小于19300mg/kg干泥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在“污泥→植物”途径中, 调查分析了前期实验中16种园林绿化植物和372个土壤样品,其中施加污泥土 壤Zn浓度为62~394mg/kg之间,均未发现施泥土壤中植物比对照组生长量降 低50%的情况。在“污泥→微生物”途径中,根据土壤酶和Zn浓度之间的暴 露剂量关系,推算导致土壤酶磷酸活性降低10%时的土壤Zn浓度为855mg/kg 左右。此外,应根据植物生长需要控制施肥量,为避免硝氮在环境中的迁移, 建议污泥单次施加比例不宜超过5%,且避免雨季施肥。 关键词:污泥,土地利用,重金属,酶活性,迁移,风险评价
其他文献
本文以干旱地区城市景观湖-太原市龙潭湖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化研究思想为指导,形成了从研究对象踏勘调研到湖泊特性分析,从模型建立、数值模拟到方案设计与比较等体系化的技术方
水资源环境系统的时空分布非常复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地表水、地下水等各子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数据量十分庞大,为其存储、查询、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为实现水资源的科学
天津作为北方大城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年人均占有水量为156m,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0,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m的缺水警戒线,属于重度缺水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贫困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但同时也使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贵州丰富的磷、煤资源为我省磷化工、煤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得天独
膜污染是膜生物反应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浸没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平板式膜组件因具有较低的抗污染性能需要频繁清洗和更换,这会显著增加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成本。膜构型优化可以增强平板膜组件的抗污染能力,但目前通过构型优化设计的膜组件多存在装填密度较低的问题。正基于此,通过平板膜构型优化,设计一种不降低膜组件装填密度、结构简单且能有效减缓膜污染的新型膜组件就显得十分迫切。本研究改进
本文对自来水厂排泥水处理的意义和国内外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太原市呼延水厂工艺及排泥水的性质,并对呼延水厂排泥水处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 与其他季节相比,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