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角度对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2000年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对中国政府的不同表达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比较了几本权威词典中有政府含义的五个词的定义,它们是“administration”,“authority”,“government”,“establishment”,“regime”。利用Sketch Engine中英国国家语料库,分析比较了他们在实际英语使用中用法的不同,包括语义韵、搭配等。然后研究了它们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中的用法和1951到2000年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分别表示中国政府时的分布以及用法特征。最后论文从整个时间段和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时间段比较分析了他们的分布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原因。研究表明,government是个中性词,但是不同的修饰搭配也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Administration作为政府时往往指美国的行政中心。Authority作为政府时通常写作复数形式authorities,可以指中央政府,更多的是表示专门管辖某一领域的政府机构。Establishment作为政府时并不常用,没有特定的语义韵,依具体情况而定。Regime的含义是负面的,通常指不合法的或者不被承认的政府。因此,作为政府的含义使用时,administration和establishment主要是因使用习惯而定,不表达特定的意识形态。Authority和government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作者对一个政府的态度。一个国家的政府被认可,相应的职能部门也会得到承认。中美两国的关系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对抗,七十年的破冰升温直至建交,八十年代后曲折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对于中国政府的表达,基于用法习惯而感情色彩颇淡的administration和establishment基本保持平衡。感情色彩偏于中性的government和authorities在中美关系改善之后频率快速增大;government在五六十年代中美对抗时期虽然频率很高,但是绝大部分都是被表达意识形态的词汇所修饰。贬义词regime在中美两国关系对抗时出现的频次非常之多,而在两国关系建交之后快速下降。从而看出,《时代周刊》对中国政府的报道不是客观的,而是基于两国的关系变化,含有意识形态地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的。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词的用法研究对新闻媒体用语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最后用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阐释《时代周刊》对中国政府表达的隐含的意识形态,探究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新闻媒体报道背后的政治态度、立场、和偏见,以期达到提升读者新闻阅读时的批判能力和增强独立思考的意识。同时呼吁新闻媒体冲破意识形态的桎梏,最大程度报道事实真相,积极增进不同国家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