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认知减退与嗅觉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嗅觉障碍与总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病门诊的577名原发性PD患者,将16项嗅棒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niffin’Sticks test-16,SS-16)得分小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障碍组,大于等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正常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及其他非运动症状的评估结果,研究PD患者嗅觉障碍与MOCA各项目得分的关系。研究结果:嗅觉障碍组PD患者为358名,占PD患者总数62.0%,嗅觉障碍组患者中年龄(P<0.001)及男性比例明显增高(P=0.009),两组PD患者临床可疑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clinically probabl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cpRBD)、白天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夜间睡眠质量及抑郁、焦虑等症状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MMSE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嗅觉障碍组患者MOCA得分明显低于嗅觉正常组(P=0.004),矫正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后,MOCA得分降低为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OR=0.945,P=0.025)。嗅觉障碍组PD患者抽象思维(P=0.009)、语言(P=0.040)、延迟回忆(P=0.030)等三个项目的得分明显低于嗅觉正常组,对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进行校正,发现其中PD患者的抽象能力减退与嗅觉障碍明显相关(OR=0.676,P=0.007)。研究结论:PD患者认知功能与嗅觉相关。认知功能减退为PD患者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抽象思维能力减退与嗅觉障碍明显相关。研究目的:对嗅觉障碍与嗅觉正常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两组PD患者ERPs成分与认知域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病门诊的43名原发性PD患者进行ERP研究,将16项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niffin’Sticks test-16,SS-16)得分小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障碍组,大于等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正常组。记录PD患者进行延迟匹配样本任务(Delayed match-to-sample task,DMST)期间的ERPs数据,将两组PD患者检索期的N1、N2、P1、P2和P3等ERPs成分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组内各ERPs成分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项目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两组PD患者的ERPs成分无显著差异。在所有受试者中,N1潜伏期与MOCA的视空间/执行项目得分呈负相关(rs=-0.381,P=0.012),P1波幅与语言项目得分呈正相关(rs=0.302,P=0.049)。分别在两组内部进行ERPs成分与各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正常嗅觉组内,N1潜伏期和视空间/执行项目得分明显相关(rs=-0.619,P=0.005),P1波幅与语言得分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s=0.537,P=0.018)。而在嗅觉障碍组中,N1、P1与视觉空间/执行、语言功能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仅发现N1潜伏期与视空间/执行项目中的画钟测试得分存在明显负相关(rs=-0.413,P=0.045)。研究结论:嗅觉障碍与嗅觉正常的PD患者的ERPs成分无明显差异。在嗅觉正常的PD患者中,N1潜伏期与视空间/执行功能呈显著负相关,P1波幅与语言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而在有嗅觉障碍的PD患者中,未发现N1、P1与视空间/执行、语言功能存在相关性,仅发现N1潜伏期与视空间/执行项目的画钟测试得分有关。
其他文献
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起着维持组织和器官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它在内质网(ER)中的折叠和组装需要多种辅助蛋白的参与,如脯氨酸3-羟化酶(P3H)、脯氨酸4-羟化酶(P4H)、分子伴侣HSP47等。其中脯氨酸3-羟化酶复合物(P3H1/CRTAP/PPIB)可以特异性地羟化I型胶原α1链986位的脯氨酸,同时该复合物还具有二硫键异构酶和脯氨酰顺反异构酶的活性。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该复合物中任一
免疫、生长和繁殖都是猪育种中的重要数量性状。阐明这些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是猪育种工作者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而随着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利用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来对这些性状各自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行解析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些性状
当今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疫情依旧严峻。耐药性结核病持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研究将为药物开发与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结核分枝杆菌摄取铜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其摄取机制尚未得到阐明。ABC转运蛋白因其广泛参与物质跨膜转运而受到人们关注。其中Rv1273c-Rv1272c经多项研究证实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而该转运蛋白的功能尚未得到揭示。前期研究中
免疫毒素是一种由靶向部分连接毒素部分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抗体片段或生长因子等具有导向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将毒素部分靶向传递至病变细胞。毒素部分普遍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后,可以发挥杀灭病变细胞的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划分,毒素部分可以来自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动物等。绿脓杆菌外毒素和白喉毒素是两种获得广泛研究的细菌毒素,目前已有相应
目的:女性罹患慢性肾脏病的数目显著低于男性,且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速度也明显低于男性,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在女性进入绝经后期逐渐消失。雌激素的撤退无法完全解释绝经后女性肾功能恶化,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参与调控肾脏疾病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绝经所引起的激素改变不仅仅表现为血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同时伴有FSH水平的剧增。高循环FSH水平可能参与绝经相关的病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尚无流行病
第一部分TRIM59抑制TC45去磷酸化STAT3促进EGFR/EGFRvⅢ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目的: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TRIM59在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TRIM5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轻度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mTBI患者认知功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做出有效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
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通过影响底物蛋白质的功能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UMO化修饰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干性从而影响肿瘤的进程,同时也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具备抗肿瘤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表现为抑制性表型,
目的目前采用的传统“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本课题旨在探讨全新“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治疗SCP患儿的应用前景,评估术后1年以上的中短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与“五分法”神经
目的:磁抽搐治疗(MST)是电抽搐治疗(ECT)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治疗方法。但是目前MST研究多聚焦于抑郁症,而缺乏关于该疗法应用在作为ECT主要指证的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使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究磁抽搐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手段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79例住院患者随机接受10次MST或ECT治疗,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