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结构的日益复杂,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和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同时,工业化和机动车导致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汞、黑炭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居全球前列,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二次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障碍,特别是灰霾天气频发,引起了政府部门、科学界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现阶段我国大气环境多污染物、高浓度、多尺度、多来源的复杂污染特征,是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二十几年内集中暴发的典型表现,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冲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渐凸显,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问题,其带来的多方面危害已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和经济损失,而诸多典型城市的空气污染治理的成功实例却给了我们宝贵启示,对该问题进行细致的学术探讨极具现实意义。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城市空气污染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命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察,而现有的研究中将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一同纳入考察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从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进行分析,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经济基础条件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作用,并从防治的角度,同时考察机动车排放、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污染、城市规划与建设、空气污染防治制度等因素,并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将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降水、气象条件等纳入考查范围,全面梳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并作出细致分析。 本文拟采用我国31个省会城市2003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固定效用模型分析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成因。选择“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二氧化硫(SO2)浓度”以及“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四项指标分别作为空气质量指标,对比分析不同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因素对四种空气质量指标的影响,并给出合理解释和政策建议。研究证实了不同城市和地区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应当通过全面考察不同城市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化发展水平等客观既定因素判断当地的自身环境承载力,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二者间积极寻求平衡点,因地制宜地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绿色GDP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考虑环境社会边际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最优的产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