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福克纳因其“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1931年发表的《圣殿》曾是他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他采用空间叙事来寻求小说叙事和主题的突破。本文从福柯的异质空间和空间叙事理论视角,分析了《圣殿》中的异质空间主题、空间叙事技巧和人物主体性。笔者旨在通过对该文本空间建构和创新叙事技巧的探索,揭示福克纳独特的异质空间叙事模式。本文分为:第一章介绍威廉·福克纳和《圣殿》,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在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的六个原则基础上详细分析《圣殿》,包括文化多样性、空间的不同象征意义、空间转换、异质时间、空间的开关系统和幻觉空间。第三章阐述《圣殿》的空间叙事技巧。通过分析非线性叙事、并置和意象重复,我们可以发现福克纳给予读者重构文本的自由。谭波儿和霍拉斯的故事穿插出现、事件的时间顺序打乱等非线性叙事形成的文本空间感,需要读者参与建构;两条故事线的并置发展,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和可拓展性;老法人院、沙路等意象的重复描写暗示着一种宿命的邪恶。这些技巧的巧妙使用使得《圣殿》的叙事更加立体生动;不仅如此,空间叙事技巧还和异质主题相互融合。第四章是在空间叙事的基础上探索主体性。人物和空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圣殿》中的畸念、女性意识、自我实现、堕落的人性等都是源自约克纳帕塔法的边界——老法人院子,蠢蠢欲动寻求边界的突破。事实上,每个人都无法阉割异质空间所赋予自己的出生即有的可辨别性。本文认为,异质空间叙事模式不仅存在于福克纳《圣殿》中,在他其它作品中亦是有迹可循。空间不仅仅是物理概念,并非静止的、单一的,更是受到知识、权力、历史、人物等多重话语的影响,是多产性的、能回应的,是各种关系相互交织。福克纳杰出的叙事技巧,完美展现了作品中异质空间的特性,进而展现旧南方、整个世界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