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芯片层间冷却的梯级分布针肋微流道内单相/两相流动与传热强化特性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X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电子芯片朝着高度集成化、高功率和三维堆叠化方向飞速发展,其面临的散热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冷却方式已无法满足散热要求,亟需发展芯片级冷却技术以满足平均热流密度100 W/cm2和局部热点热流密度1000 W/cm2的热管理要求。微流道冷却技术具有传热系数高、微型化和集成化的优点,被誉为微电子元器件最具前景的热管理方法之一。然而随着微电子芯片散热难度持续增加,亟需针对芯片热管理实际面临的高热流密度、非均匀热源和层间多热源问题,优化微流道结构,强化微流道换热性能,开发出芯片级微流道冷却技术。并进一步探索提升芯片表面温度均匀性和微流道内流动沸腾稳定性的方法,揭示微尺度下传热强化机理,为实现芯片级微流道冷却和微尺度下热质传输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基于此,本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嵌入式硅基针肋微流道内单相流动传热特性和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探究了微针肋结构、阵列分布方式与热源分布对针肋微流道内单相流动压降、传热系数和壁面温度均匀性的影响,揭示流动扰动对传热的强化机制。另一方面,提出新型梯级分布针肋-突扩旁路混合微流道,对比分析均匀针肋微流道和梯级分布针肋-突扩旁路混合微流道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揭示两种针肋微流道内沸腾流型特征与传热机理,阐明梯级分布针肋-突扩旁路对流动沸腾不稳定性的抑制作用。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嵌入式均匀针肋微流道内传热热阻和流动压降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建立传热热阻和压降的理论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均匀针肋微流道传热总热阻随着微针肋直径和阵列孔隙率降低而降低,但过小的微针肋直径和阵列孔隙率将会导致泵功率的突升。而孔隙率一定时,随微针肋直径增加,对流传热热阻逐渐起主导作用。依据国际半导体协会热管理要求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分析得到了微针肋直径的最佳范围为100—200 um,同时微针肋阵列孔隙率范围为0.65-0.85,并提出了梯级分布针肋微流道,用于解决微流道单相传热过程中由流体温升导致的流程方向芯片表面温差增加的问题。其次,设计了针肋微流道芯片并搭建了微流道单相强制对流传热实验测试平台,系统探究了介电冷却剂HFE7100在均匀和梯级分布针肋微流道内流动压降与传热特性。一方面,阐明了针肋梯级分布设计和流动工况(体积流量、热流密度和冷却剂入口温度)对传热系数和壁温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另一方面,揭示了流动扰动对传热的强化机制,并提出了考虑流动扰动影响的新的统一传热关联式。针肋微流道实验工况Re范围为100—1000,结果表明,当Re>449时,由于微针肋尾部开始产生较强的流动混合和冲击效应,流动扰动造成的压力损失对压降的贡献增大,摩擦因子对Re的依存关系明显减弱。同时,强化的流体混合和冲击效应也有效提升了针肋微流道传热系数,降低芯片表面温差。与均匀针肋微流道相比,梯级分布设计使得微流道中下游形成传热强化区,提升了梯级分布针肋微流道传热系数,改善了芯片表面温度均匀性。一定体积流量(Qv=120 ml/min)和热流密度(qw=40 W/cm2)下,其平均传热系数增加了36.8%,芯片表面最大温差降低了6.3 K。然后,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3D堆叠芯片层间非均匀热源分布对均匀和梯级分布针肋微流道内均温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每层芯片热流密度一定时,双侧热源对两种针肋微流道内传热的影响明显增强,芯片表面温度大幅增加,导致两种针肋微流道可处理的热流密度极限相比于单侧热源几乎下降了一半,一定体积流量Qv=120 ml/min时,分别为55 W/cm2和70 W/cm2。非均匀热源下,高热流密度局部热点的存在导致芯片表面温度和局部热点温度明显增加,但梯级分布级间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局部热点温度。为进一步强化非均匀热源下局部热点的热管理,提出梯级分布环形凹腔针肋微流道,将流体从两侧引入中心凹腔中,局部加速后直接冲击下排针肋表面。结果表明,环形凹腔微针肋能够有效减少圆形针肋后方的流动死区,从而强化局部换热系数。在两侧非均匀热源下(背景热流:40 W/cm2;热点热流:300 W/cm2),其局部热点和芯片平均温度降低了约10 K。最后,建立了针肋微流道内两相流动与传热可视化实验系统,以低沸点介电冷却剂HFE7000为工作流体,对比研究了均匀针肋微流道和梯级分布针肋-突扩旁路混合微流道内沸腾传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增加,两种针肋微流道内呈现锥形两相流,并逐渐向上游发展。与均匀针肋微流道相比,虽然梯级分布针肋-突扩旁路混合微流道达到起始沸腾时所需的热流密度和壁面过热度更高,但微针肋梯级分布和突扩旁路设计可有效抑制不稳定两相流向上游发展,使得高热流密度下气泡能被及时冲刷至下游,避免堵塞微通道,减少了锥形两相流内的局部干涸现象,提升了流动沸腾稳定性,因而相同质量流速(G=737 kg/m2s)下其所处理的热流密度提升了10 W/cm2。此外,相比于单相强制对流换热,进入流动沸腾传热阶段后,由于传热系数显著增加,芯片表面温差呈现下降趋势,温度均匀性明显提升。
其他文献
监管政策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是政府进行行业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透视监管政策变迁过程,可以呈现政策场域的发展趋势,挖掘政策要素嬗变的特点,洞悉政府与市场、社会边界勘定的机制。历史制度主义理论重视历史因素,强调政策场域内非对称的制度结构关系,认可行动者的能动性,也非常赞同理念在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时的有用性和独特作用,因而是阐释监管政策变迁过程和机制的重要工具。出租车行业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较早的一个行
镁合金作为最轻质的金属结构材料,在对轻量化需求日益紧迫的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相对较低的强度,严重制约了镁合金的实际应用。沉淀强化是提高镁合金强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镁合金中析出相的强化效果严重依赖于析出相的形貌和取向,普遍认为柱面析出相的强化作用优于基面析出相。因此,理解镁合金中析出相形貌和取向关系的形成并促进析出相沿柱面析出对提高镁合金的时效强化效果至关重要。此外,镁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和3C通讯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相比于铝合金,镁合金强度低,而为了提高镁合金强度通常加入大量合金元素使得其生产成本和自身重量大大的增加,限制了镁合金进一步应用,制备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能够有效拓宽其市场应用。本课题基于微合金化概念,首先,研究了低含量Gd元素添加对Mg-Gd二元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分析了Mg-Gd合金组织细化机理、挤压过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其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汽车技术国际制高点,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对实现汽车强国战略目标有重大意义。2017年全球的电动车销量超过122万辆,中国2017年电动车销量累计达到7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2万辆,位居全球第一。困扰电动汽车用户的几个关键问题,其一是续航
水润滑轴承系统广泛应用于舰船、潜艇、水下机器人以及无轴泵喷推进器等装备的传动系统中。随着水润滑轴承系统向低噪声、长寿命、高深度水密、低跳动以及高功率密度等方向发展,尤其是未来船舶动力-无轴推进系统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水润滑轴承系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性能要求。通过构建动态摩擦学与摩擦激励振动模型可优化水润滑轴承系统润滑、接触、界面磨损、动力学性能以及规避中高频噪声辐射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水中兵器隐蔽性,
汽车智能化能有效减少事故、缓解拥堵、降低能耗并提高道路利用率,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典型代表,自动驾驶技术将信息、传感、通信、控制、计算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起来,代表着未来汽车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方向。得益于道路结构统一、交通流向明确、环境相对封闭、车辆行驶规则确定等优势,高速公路下的自动驾驶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商用的第一步。本课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
微化工技术有助于实现化工过程的高效、绿色、安全生产,对缓解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微化工技术的核心是微反应器,由于其特征尺度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具有极高的热质传递速率,在化学、化工、能源、生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微反应器中,催化剂负载在通道壁面的方式可以避免催化剂分离和回收问题,但受限于反应器尺寸,催化剂负载面积极小。填充床微反应器虽然能显著增加催化剂负载面积,但会导致反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反应条件温和、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优势,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显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开发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剂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光催化材料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光催化反应效率低、反应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以发展高效、稳定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为目的,紧密围绕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揭示光催化反应过程等三个方
柔性制造单元(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FMC)是一种小型的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不仅能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而且所需的投资少。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后能够进一步整合成更大型、功能更多的FMS,正是FMC的这些优势,使其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目前国内外对FMC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单元设计、单元调度等方面,对FMC可靠性分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锂硫(Li-S)电池以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极具应用前景的储能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i-S电池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质硫和硫化锂是电子/离子绝缘体,硫正极在充放电循环中体积变化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