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主要是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主要是E/A比值。Tei指数是结合心脏收缩和舒张的时间评估心功能的新指标,又称心肌综合指数。它简单易测,不受心率、血压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相比原有的心功能指标有明显优势,但它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仍有争议。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应用比索洛尔对心功能影响,引入Tei指数这一指标,观察其对心功能的评价作用。目的:通过分析Tei指数与LVEF、E/A比值的相关性,研究Tei指数对应用比索洛尔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入选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8例PCI术后患者,男性8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在65.4±10.4岁,采用自身对照,在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抗血小板及对症治疗同时,予富马酸比索洛尔1.25-5.0 mg qd po,期间根据心率调整药量,将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之间。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由专业心脏超声医师应用PHILIPS IE ILITE超声诊断仪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Tei指数,同时记录心率、血压,此后第6个月(M6)、第18个月(M18)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心脏彩超,记录静息心率、不良反应以及MACE事件。对比用药前与用药6个月、18个月心功能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Tei指数平均值为1.005±0.380,治疗第6个月平均值0.935±0.283,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治疗第18个月平均值0.882±0.359,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平均值56.373±5.854%,治疗第6个月平均57.390±6.117%,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第18个月平均57.458±5.594%,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E/A比值平均0.825±0.345,治疗第6个月平均0.846±0.275,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治疗第18个月平均0.869±0.355,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将所有患者的治疗前、第6个月、第18个月共三组左室射血分数与Tei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组,p=0.00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组比较,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8个月组显示p=0.00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将患者Tei指数和E/A比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组,p=0.059,差异无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组比较,p=0.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8个月组显示p=0.053,差异无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4例(3.39%)出现窦性心动过缓。MACE事件出现1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再次行PCI治疗,且继续原剂量应用比索洛尔,未有病情恶化。有2例在应用6个月时出现心衰加重,根据情况减少药量,未停药,对症治疗后好转,至18个月无心衰复发。结论:1、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PCI术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有改善作用;2、Tei指数和LVEF呈负相关性,Tei指数对左室收缩功能有较敏感的提示作用;3、Tei指数和E/A值无明确相关性,提示Tei指数对左室舒张功能评价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