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 AMD)患者经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前后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变化,探讨眼底自发荧光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随访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试验观察。我院2013年3月-8月门诊确诊的15例(17眼)AMD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采用3+PRN的疗法,并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每月复查患者眼底、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FAF,并在治疗前、第一次注射后6、12月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对治疗前及第一次注射后3、6、12月的FAF、OCT结果进行评估,观察图像的异常和注药后患眼OCT、BCVA、FFA的变化情况。对视力及OCT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基于FAF表现的治疗前和治疗后视力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基于FAF表现的疗效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结束时视力提高者8眼(8/17),视力稳定者9眼(9/17),治疗前、第一次注射后3、6、12个月各时间点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差异(F=3.859,P=0.013);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明显降低,治疗前、第一次注射后3、6、12个月各时间点比较,CF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2,P<0.001);FFA检查发现治疗结束时1眼(1/17)原荧光渗漏停止,但发现新的荧光渗漏,9眼(9/17)荧光渗漏停止,6眼(6/17)荧光渗漏减轻。FAF表现:病灶中央低信号的面积随着治疗逐渐减少,周围高荧光信号的部分荧光渐增强后渐减弱;异常荧光的面积也较治疗前逐渐减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息肉病灶治疗后边界清楚极低荧光较前增强,形成圆形高荧光环围绕的低荧光信号。基于FAF表现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2、0.058、0.052、0.081)。结论:抗-VEGF治疗后w-AMD患者AF图像荧光的变化,表明治疗后RPE的反应性变化;AF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测AMD治疗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及息肉(polyps)变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