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压力变化方式差异大,注水井虽未压裂或只进行了小型压裂,但注水量大;采油井即便进行了大规模压裂,但产液量仍然很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油田的测试资料表明,注水井试井解释的渗透率远高于油井渗透率,也高于岩心分析渗透率,此外油井见水具有单方向性,这些现象与注水诱发微细裂缝形成水淹通道密切相关。本论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注水开发矿场实际,分析了注水诱发裂缝的动态特征,建立关
【基金项目】
: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注水开发过程中动态裂缝反演与监测技术”(2017ZX05013-002);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致密油藏注水诱发微裂缝机理及反演方法”(11872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压力变化方式差异大,注水井虽未压裂或只进行了小型压裂,但注水量大;采油井即便进行了大规模压裂,但产液量仍然很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油田的测试资料表明,注水井试井解释的渗透率远高于油井渗透率,也高于岩心分析渗透率,此外油井见水具有单方向性,这些现象与注水诱发微细裂缝形成水淹通道密切相关。本论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注水开发矿场实际,分析了注水诱发裂缝的动态特征,建立关井测压阶段考虑裂缝闭合影响的注水井压力分析模型,提出注水诱发裂缝的监测、诊断和反演综合分析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揭示了低渗油藏低于破裂压力条件下注水诱发裂缝机理。低渗油藏的开发实际表明,多数注水井在低于破裂压力条件下注水仍普遍存在诱发裂缝。说明注水诱发裂缝并不是破裂岩层产生的新缝,而是激活、诱发了原先呈闭合状态的天然微裂缝,使其延伸,相互沟通,最终形成裂缝通道。(2)建立了关井测压过程中考虑裂缝属性参数变化的单条诱发裂缝、裂缝条带模型及反演解释方法。不同人工压裂裂缝,由于注水诱发裂缝内无支撑剂,当关井测压缝内压力低于裂缝闭合压力时,裂缝的闭合会将原先存储于裂缝中的水挤入地层,形成一种类似于井筒储集的现象,称之为“裂缝储集效应”,因此矿场上多口注水井解释的储集系数呈现数量级的增大。若注水井井筒与诱发裂缝间无压力损失,可将裂缝等效为扩大的井筒,井底压力表现为长储集段和解释的储集系数大的特征;若存在压力损失,井底压力则表现出两条斜率为1的压力导数线,即注水井特有的“双储集效应”:井筒储集和裂缝储集。关井测压过程中裂缝长度的减小会引起注水井“变裂缝储集效应”;裂缝导流系数的降低会使压力导数后期上翘,说明注水井压力导数后期上翘并不一定是由于边界的影响。(3)建立了关井测压过程中考虑裂缝多次闭合的多条诱发裂缝模型及反演解释方法。由于不同裂缝面上的应力状态不同,当关井测压过程中,裂缝不会同时闭合,而会呈现多段依次闭合的现象,井底压力表现为多条斜率为1的压力导数线。(4)提出了注水诱发裂缝的监测、诊断与反演综合分析方法,分为实时动态监测、储层测试和动态分析三个模块。能及时、有效地判断裂缝开启情况、获得裂缝开启压力、得到纵向和横向的水驱效果、分析注采井间连通性以及反演地层和裂缝动态参数。为注水诱发裂缝的及时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深井、超深井、复杂结构井等复杂地层井逐渐增加,钻井过程中经常遭遇井漏。井漏以及井漏带来的卡钻、井塌等复杂问题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制性能优异的钻井液防漏堵漏处理剂已成为钻井过程中堵漏治漏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分析反相乳液聚合凝胶微球油基钻井液封堵剂的作用机理,结合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反相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适合油基钻井液防漏堵漏反相乳液凝胶微球封堵剂。以产物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导致我国非均质油藏长期开采后普遍水窜严重,水窜防治的迫切需求使得相应技术迅猛发展、种类繁多。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其对应水窜防治方法的选择缺少合理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导致在很多油藏中水窜的防治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提升水窜防治技术筛选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目标,开展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方法及其治理的优选研究。以水窜系数为水窜程度的表征参数,分别对层内非均质油藏以及多层非均质油藏进行
近年来,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油气田并购过程中遇到了大量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此类碳酸盐岩油藏储层与国内碳酸盐岩储层存在明显差异,国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裂缝、溶洞为主(如塔河油田),而中东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以孔隙型为主,没有或很少发育有大型溶洞,裂缝也只在局部少量发育。由于特殊的润湿性(中性-偏亲油性润湿)及强非均质性等特征,中东地区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水驱开发时,油井容易发生
钻井液技术的发展常由处理剂的革新带动,处理剂的革新又基于研发时所依托的化学理论基础。分子自组装为系统中的分子在不受人类外力之介入下自行聚集、组织成规则结构的现象,与诸多学科交叉相融,是21世纪产生新概念、新领域和技术革新的重要源头。分子自组装与钻井液技术之间具备诸多结合点,可成为钻井液处理剂研发、钻井液功能性实现、钻井液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本文通过将分子自组装与钻井液技术相结合,研制了三
离心气流分级机是粉体加工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流场形态是影响分级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机型、结构种类繁多,一般包含多个进风口,流场分布较复杂。目前对特定机型的研究较多,尤其对第三代动态涡流分级机内分级关键区域的优化研究较充分,但对各进风口形成怎样的流场形态更有利于颗粒清晰分级的认识尚不深入,缺乏从整机角度对分级流场的构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将分级流场看作由主离心分级流场和淘洗流场构成,采用数值模拟与
Pyrolysis,chromatographic,and isotopic techniques were applied to study a suite of rock cuttings,crude oils,condensates,and extracted bitumen/oil shows from the Kaikang Trough of the Muglad Basin,aimi
Termit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统富油气沉积盆地之一,其上白垩统Yogou组海相泥质烃源岩被证实为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但对于该套烃源岩的发育和成因机理仍缺乏认识,制约着烃源岩的分布预测和油气资源评价。本文基于47口井的测/录井资料、24条二维地震剖面和229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采用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Yogou组烃源岩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沉积-聚集过程,总结了该
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新方法新技术推陈出新的步伐日益加快,而常规反射波地震勘探手段依然保持热度,相关的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开发从未停滞。更为准确的反射波地震数据及复杂油气藏的精确成像,是对特殊地区地震勘探目标达成的基本支持。而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作为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其先进性及实施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最终叠后地震数据的品质。因此现阶段通过地震资料识别地下薄层及弱反射体的工作需要更稳定更先进的方法
地层中的低频极化(小于10 kHz)效应能显著增加测量电磁场的幅度并减小相位,其中虚部电阻率能直接表现出低频极化效应,使电磁场响应受到显著影响。基于井筒电磁数据可以重建井周电导率实部和虚部的分布。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价油气储层的含水饱和度,实现对开发油气储层的监测,在提高油气储层采收率和地热资源开发中发挥有效作用。本文基于一组碳酸盐岩储层岩心样品的复电阻率测量数据,分析并反演了岩石复电阻率模型的电磁
在多种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中,泡沫驱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作为非混相两相驱技术,其流动特征取决于注入与被驱替流体的物理与化学性质、水动力,以及多孔介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而由于运移机理的多尺度特性,使得多孔介质中多相流的建模具有挑战性。目前关于泡沫驱技术的理论模型包括经验模型与机理模型,经验模型将泡沫体系的封堵效果简化为流体流度的降低,其降低指数来自于实验结果(现象)拟合;机理模型引入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