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既可以满足居住需求,又能作为投资承载物和财富的“蓄水池”参与个人财富积累,而且对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分层及其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改革快速推进过程中,大量城市新移民的居住需求因房价过高的影响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其次,鉴于该部分人群特殊的“夹心层”地位及户籍条件限制,同样无法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下的福利住房保障;再加上由于历史住房保障制度更迭过快、覆盖面较窄所造成的部分“遗留”住房需求,为当前我国住房市场的结构性供给带来全新挑战。针对现实需要,政府大力推行租赁式保障并着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制度,但是这种并行货币补贴的住房保障形式实际上只能满足住户短期的、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忽略了其长期心理需要,以及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并且由于产权公有化,住户无法通过住房价值的变化获取财富增值与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公平与整体福利的提高。
本文试从公平和财富的视角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研究,指出产权式保障于我国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共有产权住房制度的推行能够同时解决住房消费与住房财富积累的问题,并对这种产权“按份共有”模式给予了深入的概念阐释及定位,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建议针对中等(潜在)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提供共有产权住房,从而体现“分阶段”享受政府保障的优越性。文章最后部分对共有产权住房的制度构架及具体操作细节做出了较为详实系统的设计说明,辅以例证形式演示了产权共有过程中具体产权比例的数据化核算过程,并提出后期住房使用过程中租金与费用的分摊机制,以期通过建立多样化的产权比例确定标准,使政府在实际操作时更加灵活,充分发挥出共有产权制度的福利保障作用,实现住房消费与住房财富积累的相对“结果公平”,进而在解决住房消费问题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现象,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与整体福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