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MBLw、CHO-MBLm52、CHO-MBLm54、CHO-MBLm57高表达株筛选及产物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是哺乳动物C型凝集素超级家族中胶凝素家族成员,主要由肝细胞分泌,作为糖蛋白存在于血浆中。MBL通过与2个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BL 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ASP-1,MASP-2)结合而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发现3个可导致血清(浆)MBL水平低下并进而引起调理吞噬缺损的MBL结构基因点突变:CGT52TGT、GGC54GAC和GGA57GAA,其编码产物的改变分别是Arg→Cys、Gly→Asp及Gly→Glu。这些点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基因频率在不同种族人群中差异甚大,但总体来说极高,如第52位密码突变在所研究过的人群中相对较低(≤0.1),第54位密码突变在欧亚人群中有较高频率(0.11~0.14),而第57位密码突变存撒哈拉非洲人群中的频率很高(0.23~0.29)。显然,MBL缺损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常见的遗传性免疫缺损病,而各种病原体的反复感染与MBL缺损密切相关。然而,MBL基因突变引起免疫缺损的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本课题组曾将相同质量数的野生型和3种突变型MBL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入相同数目的COS7细胞中,72h后检测各目的蛋白的分泌量。将4种(1种野生型基因转染COS7和3种突变型基因转染COS7)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出的蛋白进行One-way ANOVA分析,发现4种细胞培养上清中目的蛋白的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证明,MBL结构基因点突变并不影响MBL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既然MBL结构基因点突变并不影响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血清(浆)MBL水平低下,是突变蛋白结构不稳定还是功能异常?为了进一步阐明MBL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MBL缺损的实质,我们需要得到野生型和突变型MBL基因的稳定表达产物,以便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本室保存的已转染4种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sMax C-MBLw、pcDNA4/HisMax C-MBLm52、pcDNA4/HisMax C-MBLm54和pcDNA4/HisMaxC-MBLm57)的CHO细胞株(CHO-MBLw、CHO-MBLm52、CHO-MBLm54和CHO-MBLm57)进行为期2个月的筛选,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筛选得到了高效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并对其表达的蛋白产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转染空载体pcDNA4/HisMax C的CHO细胞进行平行处理,作为阴性对照,命名为CHO-pcDNA4C。一、双抗夹心ELISA体系的建立建立了两种双抗体夹心ELISA体系,用于检测培养上清中目的蛋白的浓度,筛选稳定高效表达株。第一种夹心体系:利用MBL是多聚体的特性,捕获抗体为鼠抗人MBL-CRD mAb,检测抗体为Biotin-抗MBL-CRD mAb,推测由于空间位阻的关系,该体系检测灵敏度不够,仅为2.5 mg/L;第二种夹心体系:捕获抗体为鼠抗人MBL-CRD mAb,检测抗体为商品化HRP-抗HisG单克隆抗体,该体系灵敏度为0.3 mg/L。检测用标准品均为野生型重组人MBL蛋白。二、野生型和突变型MBL基因稳定转染CHO细胞及其高效表达株的筛选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成功构建含有4种真核表达载体的CHO细胞,即CHO-MBLw、CHO-MBLm52、CHO-MBLm54和CHO-MBLm57。将上述细胞分别复苏后,在96孔板中单克隆化,待细胞克隆长至孔底的1/4后,挑取细胞株置12孔板内培养24 h后,以800 mg/L的Zeocin加压筛选。随后的1个月中,每隔3~5天换液一次,维持Zeocin浓度为800 mg/L。分别得到4、1、2、5株稳定高效单克隆细胞株,ELISA检测上清中目的蛋白浓度均达到1~2 mg/L。RT-PCR分析表明,转染4种MBL基因的CHO细胞均稳定转录mRNA。三、野生型和突变型MBL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产物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鼠抗人MBL-CRD mAb亲和层析柱初步纯化表达产物,Ni2+-NTAagarose层析柱进一步纯化表达产物,获得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MBL蛋白。在1L培养上清中均状得1 mg左右的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纯化后的蛋白产物可分别与抗MBL-CRD单克隆抗体、抗His单克隆抗体和抗MBL单克隆抗体结合。它们分别命名为野生型MBL蛋白和32Cys、34Asp、37Glu突变型MBL蛋白。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重组突变MBL蛋白以双链(Mr约50 000)为主,而重组野生型MBL分子则以二至六聚体(Mr150 000~450 000)为主。结果表明,突变蛋白的多聚化程度远远低于野生型MBL蛋白。酵母菌凝集试验显示:人血浆天然MBL和野生型MBL蛋白能结合酵母菌细胞壁甘露聚糖,产生可见的凝集颗粒,3种突变型MBL蛋白凝集颗粒极少;配体结合实验表明,只有天然MBL和重组野生型MBL蛋白才能与甘露聚糖有效结合,3种突变型MBL蛋白与糖结合的功能低下:补体C3d沉积试验显示,3种突变型MBL蛋白不能通过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综合上述资料及本室蔡学敏博士的MASPs结合试验结果即3种突变型MBL蛋白与MASP-1、MASP-2的结合能力降低,我们认为,CGT52TGT、GGC54GAC和GGA57GAA MBL基因点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残基的替换影响了其产物蛋白质的结构,使之不能形成结构业单位及其寡聚体,进而影响其功能,包括结合配体、MASPs的能力和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的活性。
其他文献
A numerical study of propagation of cohesive fluid mud gravity currents in the form of lock-exchange was done using the OpenFOAM open source toolbox. An Eul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