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岭—段莘带是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一条东西向展布的燕山期花岗岩带,由6个岩体构成。通过锆石LA-ICPMS定年方法得到该带6个岩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31.2±1.9 Ma、131.3±1.9 Ma、132.0±1.8 Ma、129.7±1.6 Ma、149.1±1.8 Ma和152.4±2.6Ma。结果表明,该带花岗岩存在早、晚两期岩浆活动。早期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152.4149.1 Ma),岩性以二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晚期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132.0129.7 Ma),岩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不考虑德兴地区,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早、晚两个期次(155137 Ma和137120 Ma),早期岩浆作用和W、Mo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而晚期岩浆作用成矿作用不显著。桃岭—段莘带燕山早、晚期花岗岩年代学上分别与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早、晚期岩浆岩相对应。桃岭—段莘带早期花岗岩的SiO2含量介于66.668.9%,Na2O+K2O=6.98%7.17%,K2O/Na2O=0.921.36,Al2O3含量在14.80%15.48%之间,A/CNK=1.0411.136,属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桃岭—段莘带晚期花岗岩具有更高的SiO2(71.66%75.62%)和全碱(7.61%8.84%)含量,且相对更富钾(K2O/Na2O=1.271.84),Al2O3含量较高(12.2%14.8%),A/CNK大部分在1.101.21之间,为高分异的S型花岗岩。桃岭—段莘带早期花岗岩εNd(t)为-10.3-7.6,锆石εHf(t)=-8.2-5.3,εNd(t)和εHf(t)整体变化范围较一致;桃岭—段莘带晚期花岗岩εNd(t)=-9.2-3.8,锆石εHf(t)=-8.50.2,εNd(t)和εHf(t)整体变化范围较大。综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研究,桃岭—段莘带早期花岗岩与皖南地区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二者都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加厚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桃岭—段莘带晚期花岗岩起源于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例如:双桥山群)的部分熔融,同样具有一定的加厚地壳起源。区域对比发现,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可能是桃岭—段莘带早期花岗岩和晚期花岗岩,及其与大湖塘、朱溪地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之间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和大湖塘、朱溪地区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似,桃岭—段莘带晚期花岗岩同样具有富含钨元素的源区及富F、低氧逸度的岩浆特征,推测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桃岭—段莘带燕山期花岗岩从早期到晚期压力降低,温度升高,暗示该地区岩石圈存在伸展减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