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拮抗针法”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肌痉挛状态。从而对中风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下肢伸直性痉挛;手指的屈曲性挛缩以及足下垂内翻等症状,达到改善和治疗的目的。本临床观察采用国际通用Ashworth量表及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进行疗效评定,“拮抗针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与痉挛相拮抗的肌群,在电针刺激下使拮抗肌有节律收缩,这样痉挛状态的肌群在拮抗肌的作用下逐渐松弛,经过1~2个疗程痉挛状态的肌群张力明显降低,肢体外观表现为上肢挎篮姿势的改善,手指伸开,下肢迈步屈膝盖而不划弧,足内翻改善落地平稳。本临床观察是将“拮抗针法”与通用的“常规针法”相比较,在临床观察中得出哪种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的痉挛状态更有效,观察结果表明“拮抗针法”对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比“常规针法”略胜一筹。“常规针法”对初期完全瘫痪肌张力较低,肌力较差的患者改善明显,但就对严重影响患者活动和康复的肢体痉挛状态“拮抗针法”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