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0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拮抗针法”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肌痉挛状态。从而对中风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下肢伸直性痉挛;手指的屈曲性挛缩以及足下垂内翻等症状,达到改善和治疗的目的。本临床观察采用国际通用Ashworth量表及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进行疗效评定,“拮抗针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与痉挛相拮抗的肌群,在电针刺激下使拮抗肌有节律收缩,这样痉挛状态的肌群在拮抗肌的作用下逐渐松弛,经过1~2个疗程痉挛状态的肌群张力明显降低,肢体外观表现为上肢挎篮姿势的改善,手指伸开,下肢迈步屈膝盖而不划弧,足内翻改善落地平稳。本临床观察是将“拮抗针法”与通用的“常规针法”相比较,在临床观察中得出哪种针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的痉挛状态更有效,观察结果表明“拮抗针法”对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比“常规针法”略胜一筹。“常规针法”对初期完全瘫痪肌张力较低,肌力较差的患者改善明显,但就对严重影响患者活动和康复的肢体痉挛状态“拮抗针法”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血管生成对骨的发育、改建和愈合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1989年Ferrara等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首先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LaNiO3/SiO2/Si(100)基底上制备了厚度约为250nm的0.65PMN-0.35PT(PMN-PT)薄膜.研究高压氧氛围退火方式对PMN-PT薄膜晶体结构、形貌以及电学性能的影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Benford法则来检测统计数据质量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其与面板模型相结合从而找出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地区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
对既有的城市道路进行扩容升级是改善交通通行的有效手段,但既有道路自然形成,线性极其不规则规则,并受到建筑物及地下设施的影响,因此,在桥梁设计中出现了设有平曲线、竖曲
<正>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互动,无论是言语的、肢体的还是表情的……每一次细小的互动,都对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的质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参与
<正> 凡研究《说文解字》和文字训诂的,不可不了解徐锴和他的《说文解字系传》(以下简称《说文系传》或《系传》)。晚近以来,很少有人研究徐锴及其《系传》,以至后之学者一直
针对低信噪比条件下现有压缩感知系统重构性能严重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择性测量的自适应压缩感知结构.首先推导并分析了经过压缩测量的噪声的统计特性及其对重构性能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