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砂槽模型的地下水流系统特征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ssk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流系统发育受控于地形、入渗强度和渗透性、介质场长深比和势汇等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和系统水动力特征方面做了诸多针对研究。在区域地下水流长途径的流动过程中,水-岩作用使得水流的浓度逐渐发生改变,介质的渗透性发生变化;水库蓄水抬升河谷区地表水水位,系统的势汇条件发生变化,造成深部区域性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动力特征发生改变。目前极少有学者从区域性水流其自身特有的浓度特征和工程中地表水水位变化角度下考虑地下水流系统的变化研究。本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的影响因素、地质原型的分析,选择褶皱类型系统作为试验概化原型。通过概化地形、势汇这两个最为主要的控制因素,基于室内砂槽模型试验,对浓度和地表水水位变化过程进行物理模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分析系统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区域性水流浓度的升高,区域系统内的流线向下移动明显,浅层局部流线下移不明显,局部系统与区域系统的分界线处存在浓度梯度。区域系统内水质点的平均渗流速度降低,区域系统的循环流量减少。局部排泄点的排泄量由最初占比46.80%逐渐增加到63.80%,相应的区域排泄点的排泄量占比从53.20%下降到37.20%。(2)在试验Ⅰ-2模拟的水流系统中,共存在3个驻点,分别为在(0,0)和(100,0)位置的两个区域驻点和在(60.1,35.1)附近的局部驻点SP。(3)液体粘滞系数增加对渗流速度的影响大于密度的影响,密度流中水质点的渗流速度较淡水明显增大。单位重量液体在地表位置进入至最低位置时,水头损失?将会增大。(4)区域排泄河谷内地表水水位抬升,造成属于浅层局部和区域系统的流线向上偏移,属于深部区域系统的流线变化不明显。在排泄区附近,浅层区域系统和局部系统的流线变化特征相似。区域系统内1号流线上质点的平均渗流速度降低29.26%,局部系统L2中5号流线上质点平均渗流速度增加18.5%,局部系统L3中6号流线上质点平均渗流速度减小13.40%。区域排泄点的排泄量减少,局部排泄点的排泄量增加。(5)排泄点地表水水位抬升,对排泄点附近的地下水水位影响最为明显,其直接影响为水力梯度的减小,造成各水流系统的流量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同摩擦一样,振动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它会对大部分机械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对于旋转机械来说,转子的振动是其主要危害,振动所产生的惯性力作用到机械上,引起振动、产生噪音、加速轴承的磨损、减少机械寿命、严重时能造成破坏性事故。如何从机理出发,减少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故障,提高设备可靠性,抑制转子的不平衡振动对于提升转子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
瓦斯抽采钻孔是瓦斯抽采的最有效手段,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井的地质条件愈加复杂。尤其是松软破碎煤层、破碎带、断层等地质异常区钻进时,孔壁的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品,与目前车辆普遍采用的液力自动变速器(AT)相比,具有传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的优点,并且具有生产继承性好、改造
鸡鸣隧道位于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至明中乡、咸宜乡一带的广大山体,距城口县城约23Km,区内周边有县道S202通过,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主要居民区交通条件较好,但隧址区属高中山地貌区
差压式流量计作为普遍使用的流量计量仪表,其研究和使用已日趋标准化和成熟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能源的日益紧缺,对流量计量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和更高的适应性,各种非标准节流装置层出不穷,但是它们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当前流行的“V”型内锥式非标准流量计的形状优化问题。本硕士课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进行不同形状节流装置,在不同流场情况下的大量二
《孔乙己》最初发表于 1949 年 4 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编入小说集《呐喊》.近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初中语文精读课文学习,现编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六册第 5 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