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是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油料作物和重要蛋白资源,多年来,我国花生产量和种植面积一直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在世界花生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但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发展却严重滞后,尤其是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收获作业目前仍主要靠人工完成,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机械化联合收获由一台设备完成所有作业工序,效率高、成本低、缩短农时,是我国花生主产区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国内花生联合收获技术研究基础薄弱,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还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因此,研究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花生联合收获装备既是中国花生产业发展的急需,也是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关键。本论文在对发达国家花生等土下果实联合收获工艺技术与设备结构形式消化吸收与系统研析基础上,根据我国花生品种、种植农艺、作业条件、经营规模和模式等生产实际,采用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并举,部件优化与整机研发并重,吸纳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并强化自主创新,紧扣市场,重点突破、攻克关键、全面提升的技术路线;理论分析、台架试验、田间试验、提升优化等方法相结合并贯穿整个论文研究内容,研究开发出能一次完成花生挖掘、输送、清土、摘果、清选、集果、秧蔓处理等所有收获作业的花生联合收获设备,以期为研发土下果实联合收获设备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简要如下:(1)结合我国花生的种植农艺和生物学特征,提出花生联合收获设备设计依据和要求,完成整机设计方案。设备采用履带自走式底盘、半喂入摘果原理,一次完成花生挖掘、输送、清土、摘果、清选、集果、秧蔓处理等所有收获作业工序,主要由底盘、传动系统和分禾装置、扶禾装置、挖掘装置、夹持输送装置、清土装置、摘果系统、清选系统、集果系统等作业组件组成,作业组件和底盘呈前视右侧向配置。(2)采用挖-拔组合起秧技术,理论分析和田间、台架试验相结合,优化组配分禾、挖掘、扶禾以及夹持输送等部件,确保各工作部件协调作业,实现秧果最佳出土和夹持输送状态,为后续作业工序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减少阻力、降低损失、提高作业顺畅性。采用扶禾器倾角80°、夹持链倾角35°、扶禾速度比1.5、夹持速度比1.2等设计参数,起秧作业时花生秧蔓与夹持链呈近似垂直夹持状态,夹持链拔取作用力近似垂直向上;在解析花生秧蔓扶禾运动过程的基础上,确定了秧蔓扶禾次数M和作用于单穴秧蔓最大拨指数Nb的计算方法,优化扶禾器拔指间距db为150mm。优化确定了扶禾器、挖掘铲、夹持链三部件左侧视图方向的合理位置关系参数为H1170mm,L1325mm,H2290mm,L225mm,试验表明,此配置下起秧作业整齐、有序、顺畅。(3)系统分析和比较花生收获清土作业部件的类型和工作原理,系统归纳分析各类型部件特点,确定选用清土部件为横向同向摆拍式结构,并开展结构设计。分析了花生植株在清土段的运动特性,确定拍击次数的计算方法,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确定拍土板进出口端的垂直距离600mm、拍土板宽度160mm、拍土板内侧固定4mm软橡胶板、拍土板与夹持链距离300mm等设计参数。最后对清土频率、拍土板角振幅进行试验优化,试验表明,清土作业采用高摆拍频率、小角振幅的作业参数较为适宜。(4)以降低破损率、摘不净率,提高果荚清洁度为目标,优化设计摘果机构的结构形式、结构参数以及运动参数。优化研究结果为:摘果辊与夹持链采用倾斜配置方式,双摘果辊采用渐紧型夹角配置方式,摘果辊采用6个后倾弧形叶片,叶片圆弧半径为35mm,弧度为70°。在此设计方案基础上,分别对摘果辊长度z1、辊筒直径z2、出口端重叠距离z3、摘果辊转速z4以及夹持输送速度z5等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最后通过响应曲面优化试验方案,确定了破损率和摘不净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Y1=11.23205-0.02587222-0.124323-0.059118z4+9.333×10"5z2z4+5.67×10-4z3-+7.0167x10-5242、Y2=14.0744-0.005722Z1-0.0057522-0.0476824+2.87525+1.2778×10-5z1z4-0.006z4z5+4.4074×10-5242),并获得各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摘果辊长度1200mm,链辊夹角7.12°,辊筒直径152.5mm,辊筒出口端重叠距离5mm,摘果辊转速371rpm,夹持输送速度1.025m/s(机器前行速度为0.854m/s)。本摘果部件为了获得较好的摘果性能(低破损率、低摘不净率),适宜采用较高摘果频率,适中的摘果强度。最佳参数组合条件下,摘果叶片的最大线速度为5.93m.s-1,秧果通过摘果段的理论摘果次数为86次。摘果辊采用静止护罩并与摘果辊端面呈“动套静”的配置形式设计可有效克服地膜缠绕问题。(5)研究分析影响秧蔓抛送作业效果的因素,并针对夹持链、抛秧链的齿顶角、齿顶高进行台架优化试验,选定齿形链的齿顶角和齿高分别为90°、l0mm。分析夹持链、抛秧链呈夹角配置时,齿形链和秧蔓的运动特性,并确定抛秧链、夹持链运动速度比k3和夹角λ分别为1.2、15°。夹持链、抛秧链、压板所构成的三角区结构总体设计思想为:秧蔓从入口端到出口端受压紧状态呈“强→弱→强”的变化趋势。通过台架试验对三角区的两轮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第一轮设计方案中的三角区空间大,造成秧蔓回带、缠绕以及排秧不顺等问题;改进的设计方案中,减小压板与夹持链、抛秧链间的距离,三角区空间减小,实现了有序顺畅排秧。(6)在上述关键作业部件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有效组配各作业部件,完成整机总体设计和制造,对整机进行田间性能试验,研究收获时间、土壤含水率和坚实度以及机器前进速度、发动机转速、清土角振幅等作业参数对主要作业性能指标的影响。分析判定试验用的花生生育期为130d,收获时间应在生育期前2-3天为宜;土壤含水率对收获总损失率和含土率均有较大影响,适宜的土壤(沙壤土)含水率为8-15%;田间正交试验分析表明:机器前进速度(A)、发动机输出转速(B)、清土角振幅(C)3因素对总损失率、破损率和含土率等性能指标的交互作用影响均不显著;总损失较优水平为A283C3,破碎率较优水平为B1A1C2,含土率较优水平为A1B3C3。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各因素水平进行优化组合分析,尽可能使各项指标保持较优水平,加权综合优化结果为A1B2C2,优化后的作业参数组合为:机器前进速度0.8m/s、发动机输出转速2100r/min、清土角振幅24.5°、清土频率315次/min、夹持输送速度0.96m/s、摘果辊转速365r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