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人类的一项长久活动,既普遍又必要,因为人们之间通过翻译得以进行精神与物质交换。翻译随着人类交流而出现,译者在人类交流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因为不论是口头翻译还是书面翻译,都是由译者完成的。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译者总是要面对这两方面。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对于作者而言,译者是读者;而相对于读者而言,他又是译作的作者。然而他既不是简单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作者。他一方面要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原作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另一方面还要作为“作者”通过语言转换使原作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再生。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不可避免地具有主体性。所以虽然翻译的理想效果应该是客观的,但又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既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么其翻译主体身份当在作者与读者这另外两个主体之间进行评价:译者的主体性既不排斥作者也不排斥读者。此三方面相互关联,同时并存。而且,译者的《中间人》身份决定了他的中心角色。他的活动应符合主体间性的伦理标准。译者的这种身份决定了他承担着重要责任。责任是译者伦理的基础。译者从翻译伊始就被责任所包围着,其翻译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说,对翻译的评价也是对译者伦理的评价,翻译批评也是一种伦理批评。翻译史上,许多问题由于没有在伦理角度上得到解释而被放在二元对立的位置上:忠实与叛逆,束缚与自由,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与译者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需要在伦理层面上得到解答。译者伦理对翻译有着深刻影响,其作用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当中。译者从这样或那样的翻译动机出发,遵循伦理标准进行翻译,以实现这样或那样的翻译目的。诸如忠实、自由等这些属于伦理范畴的字眼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由于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译者伦理又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伦理基础、文化背景需求、政治干预以及经济诱惑等等,这些因素通过影响译者伦理而深刻地影响着翻译实践。鉴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体系的不同,对于译者伦理的评价,不可避免地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提倡译者道德意味着要尊重译者权利、恪守译者义务。本论文从翻译行业中存在的某些译者译德沦丧现象入手,对翻译的重要主体——译者进行身份界定,并由此展开关于译者伦理的多角度研究。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谈论译者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译者的主体性体现了译者的个性与自由。同一部原作如果有数种译本,那是因为不同的译者根据自身观念及外部条件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缘于他们不同的翻译立场。译者的主体间性更多地体现着译者的责任。如果不同的翻译作品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流传时间有长有短,那是因为不同的译者处理其主体间性问题的方式不同。换言之,不同的译者对于其中间人身份的责任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些问题值得、且必须用伦理思维来进行思考。第二章深入探讨译者伦理的有效性与历史性。通过探讨忠实与自由,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忠实是译者的基本道德,自由同样也是译者必不可少的性格。这些品格在翻译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对翻译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此外,由于译者作为个体生活在某个时代,且伦理具有历史性,译者伦理也必然是历史的。如果译者的翻译从某些角度看不符合伦理标准,很可能是因为他不得不屈从于其他标准。第三章讨论译者的权利与义务。我们若要译者按照伦理准则履行义务,就应当赋予译者足够的权利。伦理之美在于译者权利与义务的共存,缺少二者当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损害译者伦理。总之,在翻译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背景下,译者伦理应受到广大译者及所有与翻译相关的人员与部门的重视。尊重并提倡译者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