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鹓雏是民国初年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报人。他1982年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1954年病逝于松江县医院,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把作家的多重文化身份、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立图挖掘其对于近代小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全文分以下四个部分对姚鹓雏及其小说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对姚鹓雏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分期,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准备和积累,以对于朱彝尊的《风怀诗》二百韵为本事演绎而成的文言长篇《燕蹴筝弦录》为始,开启了他的小说创作之路。在回到上海编纂报纸期间,他一边与友人诗酒为乐,一边创作了以他这段生活为素材的社会言情代表作《恨海孤舟记》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说。1928年幕府生涯结束后,姚鹓雏又回到上海,在《时报》上连载了笔法老到,内蕴深厚的社会小说《龙套人语》。此后服务桑梓,就很少有小说作品问世了。整体而言,松江文化的滋养、丰富的生活经历与广博见闻、身边众多友人的唱和交流,都共同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风貌。第二章重点论述姚鹓雏的报人经历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科举取士的结束,报刊业的兴盛,都对民国初年这一批文人的文化心理、人生走向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极积投身报刊业,一边进行创作一边编辑杂志,形成了报人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而他们的报人身份也自然影响到他们小说的风格,姚鹓雏也是其中之一,由于他主编以及参与编辑了多种报刊杂志,使他的小说呈现出新闻性、题材丰富多样、小说突出戏剧性以及长篇小说的连缀化和短篇小说的大量创作等特色。第三章探讨姚鹓雏对于社会言情小说的形成作出了什么贡献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对于《春奁艳影》、《恨海孤舟记》与《广陵潮》的比较阅读,来揭示作家是怎样将社会与言情这两大类型相融合在一起,作品中对于知识分子群像的描绘以及士子青楼间真挚恋情的书写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线索贯穿法虽然有效地将社会内容与言情内容结合在一起,但却由于社会内容的芜杂,也使小说存在情节不够连贯、逻辑混乱的缺陷。第四章论述在近代社会新旧变革时期,姚鹓雏对于叙事作出了哪些可贵而有益的尝试,又存在哪些不足。论文中以其短篇小说为例,具体探讨了他在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这三个方面所作的探索,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倒装手法以及对于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都为小说带来一定的新意,但通俗作家的定位与审美追求,也限制了他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