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fusiform aneurysm, VBFA)是一类发病率低、自然预后差的颅内复杂动脉瘤,同时又为开颅手术或介入治疗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尚缺乏安全而有效的疗法,病变类型、治疗策略的选择、影响临床与影像疗效的因素等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首先,该研究旨在探讨VBFA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与策略,评价其临床与影像随访结果,探讨最终疗效的影响因素;其次,探讨夹层病因对于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多模影像指导下的管壁特点以及血管造影显示的管腔特点的综合判断,制订针对VBFA的分型推荐,比较不同分型病变的特点、疗效和预后;最后,针对VBFA血管内重建治疗中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多支架套叠技术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9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且经血管内技术治疗的VBFA患者,①收集详细的患者信息、动脉瘤信息、影像资料、治疗情况,以及临床与影像随访信息;分析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策略的影响因素,评价临床与影像随访结果,对于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②按照是否夹层病因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特点、血管内治疗与预后结果;基于临床表现、多模影像与血管造影表现,提出VBFA的分型推荐;评价新分型下各组病变的特点、治疗与预后。③分析多支架套叠技术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与同期单支架重建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BFA血管内治疗策略的相关影响因素有:穿支动脉与动脉远端病变倾向于载瘤动脉闭塞治疗,椎基底动脉主干病变优先考虑重建治疗,以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病及较高的横/长比者倾向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而具有较高的动脉瘤长径与较低的横/长比则倾向于多支架套叠重建治疗;平均临床随访42.7±29.6月,预后良好(mRS 02)者达92.2%;平均影像随访15.3±14.9月,动脉瘤治愈率为42.5%,好转/稳定率35.0%,复发率2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良好的临床预后与动脉瘤的横径呈负相关,而影像随访治愈与动脉瘤部位相关,即与椎动脉颅内段部位正相关,与基底动脉部位负相关。将夹层性与非夹层性梭形动脉瘤进行比较,二者在发病年龄、SAH发生率、好发部位、动脉瘤横径与临床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异;VBFA的新分型基于临床表现、多模影像与造影表现,将病变分为夹层性(Ⅰ型,包括急性期的Ⅰa型与修复期的Ⅰb型)、慢性进展性(Ⅱ型)、节段扩张性(Ⅲ型)与梭状囊性(Ⅳ型),临床可操作性强,各分型特征区别明显;其中,Ⅰa、Ⅰb和Ⅲ型的临床与影像预后均较好,Ⅱ型与Ⅳ型临床预后差,并且,Ⅱ型治疗的复发率高达66.7%。多支架套叠技术重建治疗相对安全、可行性高,临床随访93.8%的患者预后良好,影像随访治愈率达60%,复发率为20%。结论:①本研究显示VBFA血管内治疗策略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动脉瘤的部位与横/长比,初步显示出血管内治疗较满意的临床与影像疗效,并提示动脉瘤横径与部位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②以是否夹层病因将VBFA分为夹层性与非夹层性梭形动脉瘤,对于判断病变特点及预后有较大临床意义;制订针对VBFA的新分型临床上可操作性较强,对于有效识别病变类型、指导血管内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显示出了更优的价值。③多支架套叠技术伴或不伴弹簧圈栓塞重建治疗VBFA相对安全、可行性高,近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