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犹太裔作家,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荣膺了除诺贝尔奖之外的几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罗斯著述颇丰,佳作迭出。自1959年出版《再见吧,哥伦布》并一举成名之后,迄今为止,已推出作品30余部。罗斯的小说创作风格多变,主题涉猎广泛,因此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2000年出版的《人性的污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2003年上映后更是好评如潮。本文将试用福柯有关权力及主体的理论,揭示《人性的污秽》中的人物是如何在微观权力的规训下,成为齐一化的现代主体的,分析个体在面对无所不在的权力时,为了拒绝被主体化所采取的不同的“反抗”,探讨这些“反抗”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包括作者作品介绍,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理论框架。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结合文本分析,揭示出在《人性的污秽》中,权力如何通过无所不在的监视和规范等手段,来约束人的存在方式,最终制造出驯顺的肉体。第二章集中解读了文本中人物面对旨在吞噬个性的权力时所作出的反抗。福柯认为,权力与反抗共存,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作为权力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抗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章重点分析了科尔曼和福妮雅在同“主体化”做斗争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论文第三章结合文本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探讨了个体同权力抗争的可行性,以及个体本身作为权力关系网中的一员,在反抗时所受到的羁绊。论文最后做出总结:面对旨在吞噬一个人的“真正自我”的规训权力,个体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正如科尔曼和福妮雅一样,在一定范围内重塑自我是可能的。但同时必须看到,科尔曼和福妮雅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能采取的策略很容易让他们陷入保守主义,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难题。即使如此,罗斯至少通过这部小说,展示了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的可能性,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此在的存在方式并非唯一,并非不可挑战,同时也激发我们去思索、去探求更加可行且更为基本的恢复自我主体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