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的污秽》的福柯式解读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w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犹太裔作家,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荣膺了除诺贝尔奖之外的几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罗斯著述颇丰,佳作迭出。自1959年出版《再见吧,哥伦布》并一举成名之后,迄今为止,已推出作品30余部。罗斯的小说创作风格多变,主题涉猎广泛,因此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2000年出版的《人性的污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2003年上映后更是好评如潮。本文将试用福柯有关权力及主体的理论,揭示《人性的污秽》中的人物是如何在微观权力的规训下,成为齐一化的现代主体的,分析个体在面对无所不在的权力时,为了拒绝被主体化所采取的不同的“反抗”,探讨这些“反抗”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包括作者作品介绍,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理论框架。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结合文本分析,揭示出在《人性的污秽》中,权力如何通过无所不在的监视和规范等手段,来约束人的存在方式,最终制造出驯顺的肉体。第二章集中解读了文本中人物面对旨在吞噬个性的权力时所作出的反抗。福柯认为,权力与反抗共存,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作为权力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抗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章重点分析了科尔曼和福妮雅在同“主体化”做斗争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论文第三章结合文本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探讨了个体同权力抗争的可行性,以及个体本身作为权力关系网中的一员,在反抗时所受到的羁绊。论文最后做出总结:面对旨在吞噬一个人的“真正自我”的规训权力,个体并非完全无能为力,正如科尔曼和福妮雅一样,在一定范围内重塑自我是可能的。但同时必须看到,科尔曼和福妮雅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能采取的策略很容易让他们陷入保守主义,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难题。即使如此,罗斯至少通过这部小说,展示了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的可能性,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此在的存在方式并非唯一,并非不可挑战,同时也激发我们去思索、去探求更加可行且更为基本的恢复自我主体的方法和途径。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受到越来越多国外媒体的关注。外媒报道影响读者对中国的看法,值得研究。外媒关于昆明“3.01”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外媒是如何报道中国的恐怖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媒体依靠着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新闻报道团队,逐渐控制和垄断了全球的新闻信息的源头,有主导世界舆论的趋势。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对其新闻
A.S.拜厄特(1936-)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从第一部小说《太阳影子》(1964)出版至今,她先后推出29部作品,囊括27座文学奖项。拜厄特在
文学作品反映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沟通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言文化的桥梁。称呼语作为文化载体反映着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本文尝试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为例比较研究英汉称
互文性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及翻译。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将文本的互文分析纳入语篇分析,互文性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然而,综观国内
在表达人的愿望和希求时,日语用「た」和「たがる」来分别表达说话人自己的愿望和他人的愿望。在汉语中,不管是说话人自己的愿望还是他人的愿望,都用一个共同的「想」来表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