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农村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而农村居民消费是我国居民消费中的重要一环,在拉动内需,促进宏观经济增长中作用重大。因此缩小东、中、西部农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稳定增长,协调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首先用宏观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对居民消费及其平均消费倾向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产生消费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原因。基于统计分析情况,在以往研究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前期收入、当期收入、前期消费等变量建立基于拉姆塞模型的消费模型,研究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并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利用1985-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变量的统计数据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采用有代表性的微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进行印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受当期收入、前期收入以及前期消费的综合影响,上述变量对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最大。同时各变量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影响也不同,对中等消费群体影响最大,对高消费群体影响最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建议从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区域经济政策、农村医疗教育和社保等方向着手拉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是满足人的需要,全面实现人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把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从原来简单的只为解决温饱逐步转变为更高层次的追求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收到消费者的重视,
国内学术界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尚研究不多,重视不够,而解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存在的辩证
2011年,第11届美国易安信公司(EMC)世界年度大会,大数据概念被正式提出[1],标志着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目前比较认同的大数据定义有5V特征,即数据容量巨大(Volume)、生成速度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随之急速恶化。当前,缓解和预防交通拥堵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影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动态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具有很高的资源利用价值,对其有效利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现阶段能源需求紧张的现状。但是,现阶段秸秆就地焚烧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仅浪费大量的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长期发展形成的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利用率低
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汉语对空间方位概念表达的独特性——通过方位词来表达出发,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剖析单纯方位词,对其加以界定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汉语空间方位表
商品住宅的开发投资风险越来越大,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已经迫在眉睫。文章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相结合,使用BP神经网络和条件在险价值,构建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的风险评价
目的研讨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80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