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 世纪中国,发展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完成此项任务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因此,认真研究和借鉴历史上的林业政策就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别清前期、晚清、民国和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从社会经济、森林生态、林业思想、科技教育、林业经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等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林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历史时期林业政策的特点,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今后制定林业政策的几个原则。在清代前期的封建时代,林业深受农本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满族统治者为保护祖宗的发祥地,把东北划为“四禁”地区,森林得到较好的保护。而在其他地区,为了解决因人口暴长所需的粮食问题,鼓励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棚民大量出现。为了治理日益严重的河患,当时皇帝多提倡河堤植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清政府颁布过少量护林植树诏令。各地护林碑的大量出现,说明民间毁林的严重和护林意识的觉醒。清政府设官负责采伐、收税和皇家园林,但缺少造林的官职。晚清时期,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森林资源遭受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向西方学习、兴办林业教育、振兴林政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挽救危局,对东北林区逐渐实行开禁,成立农工商局,始创农林学术团体和农林学堂,派遣学林留学生,并从国外进口木材,被迫采取一些发展林业的政策。民国时期,孙中山的林业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留学归来的一批林学家也提出了发展林业的理论。林业教育和科学技术在艰苦的环境中缓慢发展。先后培养出林业专门人才千余名。中国第一部《森林法》诞生,其后又经重新颁布。创立植树节和植树运动。由于国家政权不统一,在国民党、解放区和殖民地三种区域实行三种林业政策。各区域的林业管理机构和林业政策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社会制度、战争等原因,林业政策难于实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间,森林资源的所有制实现了从私有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转变。前三十年“大木头主义”占主导地位,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后二十年开始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工造林和自然保
其他文献
当前,高校改革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创新,创新关键就在于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即要传授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发展学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做数学”的特点更加凸显。我国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评价重
近十余年来,中国水彩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水彩画发展走势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基本形成“本体论”与“实验论”两大对峙的态势。本文通过对水彩画概念的界定、水彩画的历史
跨栏跑是技术较复杂的一个田径项目,经常练习跨栏跑可以提高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增强协调性、准确性和节奏感.由于跨栏跑技术复杂、节奏性强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广大农民的实践基础上诞生,显示了高效能的运行机制及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但在立法上对其并无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及滥用,并引起极大争议。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简
<正>企业的运营离不开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通常来自企业长期的积累,也因此不会经常变动,但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必须基于时代,以及企业的发展实际,也就是说,商业模式必须根据变化
疫苗接种一直是各个国家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因此疫苗接种不仅要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而且要安全,副作用降至最低。细胞因子是机体的自身物质,相比传统佐剂作为免疫增强
“心理契约”是指员工和组织之间对双方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信念系统,它是联系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必须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