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以公司治理为视角

来源 :吉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hj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公司法一个伟大的创设,通过诉讼手段有效救济了公司“内部人控制”下的公司治理失灵,从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提供了一个及时的监督体制,有利于促进公司治理。2005年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也引进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是制度规定还是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过对外国几个主要国家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具体设计及不同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完善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而促进我国公司治理。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开篇,研究了股东派生诉讼的基本理论,包括股东派生诉讼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在内涵部分通过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与其他诉讼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使股东派生诉讼的内涵更加明晰,对派生诉讼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对派生诉讼的理论进行研究更加明确派生诉讼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必然存在的价值。   第二部分分析了股东派生诉讼的历史演进,通过对派生诉讼的产生、发展的路径研究,笔者得知该制度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而我国的派生诉讼纯属舶来品,需要司法实践中的不断完善。   第三部分也即本文的亮点,笔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了国外几个主要国家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并发现,任何一种治理模式均不可能尽善尽美,杜绝“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所以需要股东派生诉讼事后救济。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本质价值在于它是平衡公司内部控制权与外部股东权,所有权与经营权、股东滥用诉权与内部人滥用经营权的关键,是公司治理诸要素得以保持博弈均衡的调节器,是公司治理中董事、高管和控股股东义务得以实现的最后保障。   第四部分也即本文的核心,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几个国家比较成熟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公司法环境和实践,总结出适合我国的派生诉讼制度,对完善我国股东派生诉讼提供宝贵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了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并从派生诉讼主体资格、股东派生诉讼的诉前请求程序、法院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权限及诉讼费用的补偿和担保制度四个方面对完善派生诉讼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他文献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的平等权和就业权的有机结合,是所有公民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作为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权具有宪法属性,作为现代法治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再循环(Recycle)活动的总称。马克思对循环经济的深刻认识,源于他运用系统观、生态观、
现代化的浪潮带来了社会进步、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也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的进步更是人的文明开化,是人的素养的提高,在公民社会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公民能力的提升,是
宪法文本中,检察机关被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在检察长统一领导的民主集中制下,检察院却在实践中脱离了宪法定位。这既不符合理性建构,也不符合实际职权运行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织起来,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近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以下简称“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这对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促进行政决策责任法治化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合理构建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制并保证其发挥实效则是制度落实的关键。虽然这是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该制度,但在各地立法及实践中,已有不少省份通过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在本
政治信任通常是指公民对政治系统的将运作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或信心。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在最高层次上,它是指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态度。在第二个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