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激光脉冲微构造硅表面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定气体氛围下,用超短激光脉冲照射硅片表面,在硅表面产生准规则排列的微米量级锥形尖峰结构。经过表面微构造的硅材料,光吸收效率显著提高,尤其在红外波段。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是研究光与物质作用的基本课题,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我们建立了超短激光脉冲微构造硅表面的实验装置,对硅表面微结构的形成及其光吸收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了激光参数和气体条件对表面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背景气体和激光通量对表面微观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SF6气体氛围下,才能形成尖锐的锥形尖峰结构。尖峰的高度和间距随着激光通量的增加而增大。 利用皮秒激光脉冲,也可在硅表面构造出尖峰结构。但不同脉冲宽度的激光与硅表面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并不相同,研究了在SF6气体氛围下,皮秒和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下硅表面微结构的演化过程,在皮秒激光脉冲作用下,尖峰结构形成之前硅片表面先熔化;而飞秒激光脉冲作用下尖峰的演化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液相,表明激光脉冲宽度在表面微构造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硅表面尖峰结构的形貌与入射激光的偏振方向密切相关。当用圆偏振激光照射,形成的是对称的锥形尖峰结构;线偏振光形成的尖峰形状是扁锥形,且扁锥的长轴总是垂直于入射激光的偏振方向。应用Fresnel—refraction理论定性解释了这种非对称尖峰结构的形成机理。 二次离子质谱(SlM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SF6氛围下制备的表面微构造硅的成份与结构测定的结果表明:微构造的硅材料表面含有大量的S和F元素,结构上为含有大量缺陷的晶体。同时表明表面微构造硅材料的形成是激光辅助化学刻蚀的过程。 我们研究了不同激光通量,SF6和N2氛围条件下制备的表面微结构硅材料的光吸收性质,结果表明表面微构造硅材料在0.3—16.7微米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率显著提高。SF6氛围下制备的表面微结构硅材料的光吸收率在整个测量波段范围内可保持在80%以上;N2氛围下制备的表面微结构硅材料在0.3—1.1微米和9—14微米波段的光吸收率可保持在80%以上,但在2—7微米波段有一个低吸收带。这种极好的光吸收特性使表面微构造硅材料在高效硅光电池、全波段光探测器、激光功率计,光通讯和遥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白光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新型照明光源,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因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LED的生产途径主要是:利用荧光粉的转换来实现白光。所以寻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己造成重大影响,大气污染监测已成为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增强环境监测能力,迫切需要开发研制各种新
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发展动态.然后从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对课题的各个主要内容进行描述.结合理论和实验对不同介质的表面光极化散射特性和模化技
本论文采用沉淀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 YVO4:Er3+,Yb3+荧光粉材料,通过对不同粒径的 YVO4:Er3+,Yb3+材料上转换的发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样品粒径的变小,发射光谱中红光成分逐渐
采用电弧熔炼的方法在氩气保护下制备了Gd_(0.6)(Tb_(1-x)Co_x)_(0.4)、(Dy_(1-x)Gd_x)(Co_(0.99)Si_(0.01))_2和(Dy_(1-x)Gd_x)(Co_(0.98)Si_(0.02))_2系列合金。利用振动样
图像分割是基于图像的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的关键步骤,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理论与实验大都致力于单目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活动轮廓模型因具
本文以太阳能发电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发电过程中的防孤岛效应、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及策略、分布式逆变器并网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设计一台500W的并网逆变器,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