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下译者主体性分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译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译者的文化和审美观及其主体性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主体性的重视改变了译者曾经在翻译活动中处于边缘的地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文本的选择上,获取原文意思上,以及运用技巧重新组织和再创造原文中都得以体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翻译领域带来了启示。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从隐性转为显性,登上了翻译的舞台。  本文基于乔治·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对译者主体性在其四步中的反映进行解析。并运用个案分析法,以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得出在整个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都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发现如下:首先,基于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译者的主体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因此用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具有实际意义。葛浩文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用自己翻译实践定义“信任”、“侵略”、“吸收”和“补偿”原则。在各个步骤中,所举例子都反映出葛浩文译者的主体性。因此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译者翻译出优秀的译文以及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不容忽视。其次,译者的主体性可在具体的例子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红高粱家族》中,译文的例子可以在翻译的每一个步骤中体现。进一步证实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和意义。  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进行分析。葛浩文的译文在翻译界中影响深刻。本文对文学翻译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译者的主体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表明了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方法以及翻译产生的效果。它对其他翻译研究有启示作用。  本文有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论文的研究问题、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回顾了译者主体性并且对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研究做了归类总结。接下来是对红高粱家族的文献整理,主要集中在国内研究。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了乔治·斯坦纳的阐释运作理论。作者讨论了理论的起源、发展、内容构成以及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第四章是《红高粱家族》的个案研究。作者对红高粱家族里的例子进行了分类汇总,系统解释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下的反映。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的发现、启示、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在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却长期被忽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出了“译者的主体性”这一论题,才使得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现代译
伊夫林·沃(1903-1966)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出版于1930的《邪恶的躯体》通常被认为是他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小说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年青一代追求财
《月宫》是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第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大学生佛格的一段离奇的人生遭遇。通过一次次的偶然突发事件,奥斯特展示了小说中各个人物身份的迷失状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