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脏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变化的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炎症形式,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肿胀,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在全球的患病率高达25%-26%,其中约21%的NAFLD患者可能患有NASH,而NASH患者中,有40%可能会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NASH作为NAFLD疾病进展的严重形式,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慢性肝病之一。但目前关于NASH发病机制的阐述仍不完全清楚。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关于NASH发病机制的探索。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的含量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具有免疫调节、抗微生物活性和胰岛素敏化作用,参与了酶、激素维生素和核酸等多种代谢途径。研究显示,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会破坏能量代谢,从而导致葡萄糖耐量降低、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等代谢综合征。故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共同参与NASH的发生发展。目前,NASH状态下肝脏多种微量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解NASH肝脏微量元素状态,本研究通过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MCD)饲料诱导建立NASH小鼠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测定肝脏微量元素的含量,观察肝脏微量元素含量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肝脏微量元素含量与肝脏TG、TC含量以及肝脏氧化应激指标MDA、T-AOC、总SOD活性之间的关联性,并探讨微量元素的变化在NASH病程演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为NASH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2±2g)4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2大组即对照组(Control)和模型组(MCD),分别给予蛋氨酸胆碱充足(Methionine and choline sufficient,MCS)饲料和MCD饲料。按照喂养时间3、9周将每大组再分为2个小组,共分4组,3周对照组(Control3)、3周MCD组(MCD3)、9周对照组(Control9)、9周MCD组(MCD9)。各组进行等热量配对喂养,按照喂养时间,分别在3周和9周期满后,禁食12h。麻醉前称量小鼠体重,麻醉状态下经腹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将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测。取血完毕后,用4℃预冷生理盐水在心尖处灌流并分离出完整肝脏,观察肝脏外形,称量肝湿重并计算肝指数,切取部分肝脏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以及NAFLD活动度积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铁(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force,TIB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使用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采用氯仿-甲醇法结合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TG、TC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ICP-MS)检测肝脏组织铁(Fe)、铜(Cu)、锌(Zn)、锰(Mn)、硒(Se)、铬(Cr)、镉(Cd)、钼(Mo)、砷(As)、钡(Ba)、钴(Co)、镍(Ni)、锶(Sr)、钒(V)、锡(Sn)元素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导致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01),与3周相比,喂养9周小鼠体重显著下降(P<0.001)。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湿重和肝指数显著降低(P<0.001),喂养至9周时肝指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2)肝脏组织病理与NAFLD活动度积分:与Control组相比,MCD3组小鼠肝脏可见细胞肿胀,胞浆可见圆形脂肪空泡,胞浆疏松淡染,少量肝细胞还伴轻度脂肪变性,未见明显气球样变性,中央静脉附近偶见炎性细胞浸润。MCD9组小鼠肝脏组织可见广泛脂肪变性,小叶可见炎性细胞小灶性浸润,肝细胞存在气球样变性。NAFLD活动度积分结果显示,与同期Control组相比,MCD组NAS评分升高,随着造模时间延长,NAS评分升高幅度越大,9周后达到NASH水平。(3)血清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和9周均导致小鼠血清ALT、AST显著升高(P<0.05),血清TC、TG则显著降低;MCD饲料喂养9周后小鼠血清ALT、AST水平高于3周(P<0.05),而血清TG、TC低于3周(P<0.05)。与Control组相比,MCD喂养3周和9周均导致血清SI和TS水平显著降低(P<0.05)。(4)肝脏氧化应激指标: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和9周均导致小鼠肝脏MDA显著升高(P<0.001),肝脏T-AOC和总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CD饲料喂养9周后小鼠肝脏MDA含量显著高于3周(P<0.001),T-AOC和总SOD活性显著低于3周(P<0.05)。(5)肝脏TG、TC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P<0.05),喂养9周则导致小鼠肝脏TG、TC含量均升高(P<0.001)。(6)肝脏微量元素含量:与Control组相比,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脏Cu、Zn、Mo含量显著降低(P<0.05),Fe含量显著升高(P<0.001);MCD饲料喂养至9周后,小鼠肝脏V、Mn、Co和Se也出现了显著下降(P<0.05),Cu、Zn、Mo和Fe的趋势与3周一致。与3周相比,MCD饲料喂养9周导致小鼠肝脏V、Cu、Zn、Se、Mo、Cd、B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Fe含量显著升高(P<0.05)。(7)肝脏微量元素与脂质含量、氧化应激指标的关联性: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Cu、Zn、Mn、Se、Cd、Mo、Co、V含量与肝脏TG、T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肝脏Fe含量与肝脏TG、T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肝脏Cu、Zn、Mn、Se、Mo、Co和V元素均与肝脏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肝脏Fe含量与MDA含量则呈显著正相关(P<0.005);肝脏Cu、Zn、Se、Mo和Co含量与T-AOC、总S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肝脏Fe含量与T-AOC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1)MCD饲料喂养9周成功诱导了NASH小鼠模型,该模型肝脏病理变化可反映NASH的基本病变。(2)MCD饲料喂养3周导致小鼠肝脏发生多种微量元素紊乱,Cu、Zn和Mo含量降低,Fe含量升高;MCD饲料喂养9周使肝脏微量元素紊乱加重,V、Mn、Co和Se含量亦显著降低。(3)小鼠肝脏Fe、Cu、Zn、Mn、Se、Cd、Mo、Co和V含量与TG、TC含量显著相关,肝脏Cu、Zn、Se、Mo、Co含量与氧化应激指标MDA、T-AOC、SOD活性显著相关。
其他文献
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进展迅速,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虽然最近几年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其住院病死率仍保持在1.9~10%之间。尽管内镜下止血治疗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病死率仍相当高,且医疗费用消耗大,成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100/10万~18
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第四大女性致死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全球每年报告约50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和20万例死亡病例,而我国每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前列。近年来,随着肿瘤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和HPV疫苗的投入使用,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宫颈癌的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地影响我国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放疗、化疗
研究背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罕见病种类有7000多种,其中80%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我国罕见病患者基数庞大,预估超过100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然而,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对“孤儿药”的研发仍处于一片空白。相较常见的无明确遗传规律的散发型疾病,单基因遗传病在许多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凯恩氏综合征(Cockayne’s Syndrome)是一
学位
背景:近年来,过继性细胞疗法(ACT)的诞生,无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尽管过继性免疫疗法在广泛的疾病类型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益处,但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几年内表现出疾病复发。过继免疫细胞疗法的两大阻力是:1)是过继免疫细胞如何在体外大量扩增;2)防止过继免疫细胞在体内出现功能失调,包括衰老和衰竭。为了克服这些阻力,我们希望寻找一种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和抑制免疫检查点表达的的小分子物质。我们
[研究背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然是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高危的类型,目前认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在ACS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研究其与ACS的关系,对ACS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尤为重要。右心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等许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是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对ACS患
研究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属于对中老年男性的健康具有严重损害的一大恶性肿瘤,属于全世界最常见的男性癌症之一。全球2018年的癌症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的185个国家里有105个男性发病首位的癌症为前列腺癌,在中国,前列腺癌男性发病率位于第6位。虽然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些年已呈显著上升趋势。因为人口老龄化、生活与饮食习惯的变化,该病目前在国内的发病情况十分严峻。所以,针对前列腺癌持续提高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累及各个关节。它由对抗自身抗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造成,导致炎性因子和自身抗体的过度产生,主要由自体反应的CD4+T cells和病理性B细胞介导。在RA的病程发展过程中,TNF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活下游的NFKB,从而介导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加重炎症反应。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法都集中在如
研究背景在南方地区,湿米粉属于一种传统风味的特色食品,年均消费量超200万吨。但由于湿米粉含水量高、营养物质丰富,以及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长时间的高温储存条件等因素,为湿米粉的微生物生长和腐败变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南方各地报道的湿米粉食物中毒案例数量呈增长趋势,湿米粉的微生物污染逐渐成为公共卫生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蜡样芽孢杆菌是湿米粉中最常见且毒性较低的污染菌,控制其在湿米粉中的含量对于减少
背景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日渐严峻,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由于慢性病的长期性、高负担性,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家属在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也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当家属的生命质量降低时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命质量还会对患者的照顾质量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形成恶性循环,然而以往研究多以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没有探讨家属焦虑对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