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人类疱疹病毒5型,因感染宿主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而得名。它是疱疹病毒组的一种,属DNA病毒。全球各人群普遍易感,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感染率不同,机体感染后常引起以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疾患以及视网膜病变为主的各系统感染,临床表现从轻微无症状潜伏性感染,到活动性感染引起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一般认为,宿主免疫状态差异在HCMV感染潜伏与激活转归中起决定作用。不同HCMV株的毒力可能是影响病毒学应答的重要因素。巨细胞病毒株毒力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基因遗传变异参与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渗透、组织嗜性或病毒复制。其中的一个潜在的较为重要的毒力因子是巨细胞病毒糖蛋白B(gB),其与gH、gM、gL共同参与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主要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细胞与细胞间病毒传递,并融合感染细胞。它可能是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靶点。依据编码gB的UL55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可将gB分为4个基因型gB-1~gB-4。最新研究表明,区别病毒是处于潜伏状态还是激活状态的关键点决定于病毒增殖性感染的相关基因(裂解性基因)是否表达。研究报道部分HCMV的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 IE)在病毒潜伏阶段可测到转录,但位于UL123区域的IE1(IE72)以及IE2(IE86)基因却始终未在自然潜伏状态的感染细胞中检测到。目前,科研和临床中通过外周血HCMV实时定量PCR结合血清HCMV IgM抗体检测诊断潜伏病毒是否已激活,因其检出率和灵敏度较高,已经成为主要辅助手段。不同的引物选择和试剂盒间存在质量的差异,以及缺乏临床有效的cut off值,亟待建立一种统一的标准体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和HCMV的慢性感染同时存在,在针对HBV感染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的患者研究发现,HCMV血清阳性率和组织中DNA检出率较高。我们前期的临床检测结果也显示,部分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呈HCMV IgM阳性的现象。但是,目前并不清楚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状态下HCMV感染的作用。关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CSH)患者HCMV的感染情况以及HCMV gB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科入院并诊断为CSH患者,采集血清标本完善肝肾功和病毒学指标等检测后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进行HCMV IgM、IgG检测,采集全血DNA提取后进行nested-PCR和real time PCR。HCMV IgM或DNA任一阳性定义为HCMV活化,依据结果分为无HCMV活化组和HCMV活化组。采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MELD评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和实验室结果。同时对活化患者采集外周血分离PBMC检测HCMV PP65抗原,收集连续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HCMV IgM滴度,探索建立HCMV DNA定量检测体系,以期观察HCMV活化的实验室特点,探索HCMV活化机制。本研究同时收集不同临床诊断的外周血样本作为对照,扩增gB、IE1基因片段,对所有阳性扩增样本交由公司纯化后进行内侧引物对双向测序(Sanger法,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应用DNA Star Lasergene7.1-SeqMan程序拼接双向测序结果,EditSeq翻译核苷酸,利用BioEdit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同时,根据文献报道,从Genbank下载HCMV IE1、gB各型参考株序列,利用ClustaX2和MEGA6.0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采用邻位相连法绘制系统进化树。同时通过NCBI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以期阐明重庆地区HCMV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并诊断为CSH患者共纳入132例,其中无HCMV活化组(122例)和HCMV活化组(10例),HCMV IgM、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78%和100%,HCMV DNA检出率5.30%,高于血清IgM检出率。基因分型(1例测序失败)gB1型100%;2.7.58%(10/132)的CSH患者存在HCMV活化。2组AFP中位值分别为101.75和2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V活化组(10例),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比率均比无HCMV活化组高,随访3个月死亡率前者为19.68%,后者为30%;2组患者MEL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783);3. HCMV活化患者连续血清检测IgM滴度呈现逐步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时HCMV PP65抗原血症检测阳性,HCMV DNA在103~104水平;4.4条HCMV IE1序列经BioEdit处理结果发现该区域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仅样本FUO-2在153位点(天冬酰胺位点)出现T/C突变,但不改变氨基酸序列(AAT/AAC),不适合用做本地区基因分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5.13位患者样本血清经nested-PCR扩增成功,获得13条HCMV gB区序列,其中重型肝炎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药物性肝炎,1例不明原因发热。分子进化树分析可将10条序列归类为gB1型,3条序列为gB3型,未发现gB2、gB4型, CSH组6例患者并发HCMV活动性感染时均为gB1型,对HCMV gB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分析发现基因型归类与参考株变异一致。6.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重庆地区和湖南地区HCMV gB1基因型占比分别为76.92%(10/13)和82.61%(19/23),HCMV gB3型占比分别为23.08%(3/10)、17.39(4/23),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未发现gB2、gB4型。病毒基因型分布与美国、英国、韩国相似,分子进化上与上述地区分离株较近。结论:1. CSH患者HCMV DNA检出率高于血清IgM检出率,IgG抗体检测阳性率100%,说明该人群均曾经感染过HCMV,且以gB1型为绝对优势基因型;2. CSH患者存在较低比例的HCMV活化,使病情加重,并发症增多,生存率下降,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活化时连续血清检测IgM滴度呈现逐步升高后下降,同时出现外周血HCMV PP65抗原血症,HCMV DNA在103~104水平,我们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HCMV DNA的体系,稳定性、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有望广泛应用于检测;3. HCMV IE1不适合用于重庆地区HCMV基因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本地区HCMV基因型以gB1型为主,且CSH患者HCMV活化时gB1型占绝对优势。分子进化树区分HCMV gB基因型结论准确可靠,真实反映了基因型的变化,可作为gB基因型分析的标准;4.重庆地区HCMV分布与湖南地区分布类似,均只见gB1型和gB3型,gB1型占绝对优势,病毒基因型分布与美国、英国、韩国相似,分子进化上与上述地区分离株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