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HDF)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并研究T1倾角的参数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7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ACHDF术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42人。记录术前、术后以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矢状面参数:C2-7Cobb角、T1倾角、C2-7SVA、颈椎倾角、颅倾角。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分析矢状面参数之间以及与临床预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ACHDF术后矢状面参数中,T1倾角与C2-7Cobb角、C2-7SVA、颅倾角、颈椎倾角呈正相关(r=0.334,P<0.05)、(r=0.374,P<0.05)、(r=0.478,P<0.01)、(r=0.325,P<0.05);C2-7SVA与颅倾角呈正相关(r=0.873,P<0.01),与颈椎倾角呈负相关(r=-0.556,P<0.01);颅倾角与颈椎倾角呈负相关(r=-0.511,P<0.01)。在颈椎矢状面参数与ND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术前T1倾角与术前NDI评分呈正相关(r=0.413,P<0.01);术后3个月T1倾角与末次随访NDI评分呈正相关(r=0.534,P<0.01)。线性回归模型示:当术前T1倾角>42.36°时,NDI评分将>25分,当术后3个月T1倾角>48.61°时,NDI评分将>25分。C2-7SVA、颅倾角各项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C2-7SVA从术前(1.37±1.41)cm增加到(1.73±1.23)cm,颅倾角从术前(5.53±6.33)°增加到(7.57±7.38)°。术前NDI评分平均值17.5±8.8(4-38分),末次随访NDI评分平均值9.6±8.4(0-30分),术前与末次随访ND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ACHDF可以显著改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T1倾角可作为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的矢状面参数,当术前T1倾角>42°时或术后3个月T1倾角>48°时,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较差(NDI评分>25分)。3、ACHDF术后颈椎出现C2-7SVA、颅倾角增大,扩大了颈椎神经根管,可能与神经根症状的改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