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意义及局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彬以彼岸眼光和异域视角独立地撰写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体系,置入全球化语境之下,重新审视和建构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全球化是一个地方性的民族国家文学的国际旅程,它给本土的文学史研究带来的革命性的变革就是研究视域的扩展、转换以及基于世界文学语境的他者视野和参考坐标的建构,体现了顾彬的一种全新文学史观。   本文从知识谱系、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具体说来,知识谱系部分主要从包含何为文学、何为二十世纪文学以及何为中国文学三个层面展开。其一是何为文学,他的文学的尺度和参照包含欧洲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以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西川等人为代表的最近几十年的中国诗歌,其二是文学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思想史,其三是把格言这一文学样式纳入文学史的体系中。其次,在价值立场方面主要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学的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讨论。在文学的审美属性方面与大陆的文学史书写史没有完全从意识形态的阐释轨道中挣脱出来形成鲜明对比。他非常注重文学与语言的生成关系。最后从思维方式方面讨论说,认为它是开阔而偏狭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它有开阔的比较思维,每个作家的阐述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建立在与他人的对照之中完成,然后分析每一节的叙述完全融入本章的基本条理之中,层层分析,步步演绎,从而搭建了一个逻辑谨严的框架。其二是偏狭性的思维方式主要包含德国视域的世界扩张、现当代的切割思维、通俗文学与文艺争鸣的漠视、史实性的谬误等方面。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论文将着眼于云计算中的用户、监管、计费等基本方面,提出适用于云计算平台的网络管理机制,并针对各个功能,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云计算 网络管理 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云计算的推广,大量云计算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由于云计算超大规模、虚拟化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电信网、互联网的管理,管理起来更加复杂,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当前研究最多的是针对云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又号苕溪先生,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是一位在两宋之交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著作《苕溪集》共
“得”是结构助词之一,带“得”的述补结构(V/A+得+C)是最常使用的一种结构类型。学界对“得”及述补结构做过很多研究,也有许多突破性的发现,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清楚。本文以结构
摘 要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对网络信息依赖,更对数据库信息系统依赖,本文仅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现状以及一些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字 数据库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DBMS)是指提供各种数据管理服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这种服务包括数据对象定义、数据存储与备份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迅速。如果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研究的一个切片的话,那么,戴锦华的批评实践可以成为这个切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