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丛林的历史书写——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大河湾》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河湾》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代表作。奈保尔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第三世界的纪录者和代言人。《大河湾》是奈保尔以文学的方式纪录其深入非洲过程中一段辛酸的心灵和肉体之旅,揭露了新独立的后殖民国家的种种现实问题,表现了奈保尔对后殖民国家进行自我建设过程的思考。在文学批评领域,大多数人把对《大河湾》的批评集中在了文化批评,解析奈保尔的文化身份,较少有人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该小说。本文拟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流通”、“颠覆”和“抑制”三个重要概念来解读奈保尔的一部纪录式小说《大河湾》,分析以一个新独立的后殖民国家为代表的非洲丛林形象的变更。  本论文一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小说《大河湾》和奈保尔生平及其主要作品,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意义,并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大河湾》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理论部分,介绍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出现背景、代表人物、重要概念以及其对《大河湾》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章探讨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萨林姆与奈保尔、大人物与蒙博托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西方后殖民移民代表在非洲的境遇,以此揭示该小说创作的现实性与虚构性。第四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丛林中的混乱世界,即“去殖民化”理想的颠覆:丛林中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事件,腐败不堪的政府机构和混乱的男女关系。第五章通过讲述新领地建设的兴起与失败,土著人扎贝思尝试走出丛林与现代世界接触、再因政治动乱退回丛林,以及非洲新秀费迪南的成长与醒悟,所有这些都暗示了“非洲希望的抑制”。最后为结论部分,先是总结回顾了前五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阐述了小说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层政治原因。  本文通过反复研读文本、追溯历史,探讨小说文本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从而揭露小说人物遭受苦难的原因,进而警醒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他文献
前言  从网络运营商到手机的OEM和ODM厂商直至芯片组供应商,手机价值链上的所有业者都在努力提高集成度。提高集成度能够节省PCB的面积,是降低手机成本和实现更多功能的重要推动力。自从20年前出现以来,手机就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集成度,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实现集成的飞跃。
近年来,基于微波光子技术应用的光载无线系统(ROF)作为一种实现低成本超宽带无线接入的光纤通信技术被广泛关注。同时无线个域网技术由于其可以满足未来室内高速多媒体业务
现在的手机、PDA和其他超便携式设备变得更小,更轻.在20年前很难找到一台象样的GPS接收设备,而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变得相当的成熟了.但是由于其数量大幅度增长,近距离的便携式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杰出小说家之一。自步入文坛以来,他发表了众多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一些已经深深地铭刻进了文学史。《星期六》是麦克尤恩在二十一世纪发表的第
英语心理动词是描述人的心理活动或者心理状态的一类动词。本文以Juffs,Dixon Levin,Halliday,Matthiessen及张京鱼等语言学家对心理动词的分类为基础,尝试探讨其中重合部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