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长期监测的基础之上,对其空间分布格局、时间动态特征和不同采样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构建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因子(B-IBI),并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对受小水电站影响的上下游样点进行分析,比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探讨受小水电修建的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动趋势,探讨其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探讨与香溪河具有相似纬度、相似河流长度和流域面积,同为长江上游支流的九龙河和冈曲河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与香溪河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50,000的地形图对香溪河的河级划分,研究发现香溪河为一条6级河流。2001年7月,在不同级别河流中,分别设置53个采样点采集附石性大型底栖动物,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香溪河附石性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以四节蜉属(Baetis)、高翔蜉属(Epeorus)、朝大蚊属(Antocha)和舌石蛾属(Glossosoma)为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9.46%、10.59%、9.22%和8.45%。香溪河主要摄食类群以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比较不同级别河流中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发现,滤食者和直接收集者密度与生物量在1-3级河流较低,在4-6级河流呈增加的趋势;撕食者和刮食者密度和生物量均为1-3级河流高、4-6级河流较低;而捕食者密度在4-6级河流较高,生物量则表现为1-3级河流较高。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物种相对丰度,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对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研究表明,上述样点基本按照所处的生境类型被分为4个主要类群。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海拔、SiO2、NO2-N和电导率是主要影响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2.从2003年到2005年间对香溪河共15个样点进行季节动态研究。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水生昆虫是绝对优势类群,种类数达180种。最优势的物种是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2),所有季节相对丰度平均达到19.97%;其次为高翔蜉属一种(Epeorus sp.),相对丰度为7.36%;再次为侧枝纹石蛾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