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棉铃虫的暴发频率明显上升,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棉铃虫种群变动受气候、耕作制度、作物布局及抗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其变动机制是有效控制棉铃虫危害的基础,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过去,生产上曾用棉田灌水的方法防治棉铃虫,认为这样即能消灭土壤中的棉铃虫蛹,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本研究发现,土壤含水量过高对棉铃虫的化蛹确实有抑制作用,但因时、因地、因水量而异。 棉铃虫入土前降雨并且土壤在饱和含水量以下,对棉铃虫化蛹的影响不太大,化蛹率一般在90%以上,但太干或太湿的土壤对蛾子的展翅和出土不利,羽化适宜相对含水量为20%~60%,其中最适为40%。相对含水量超过80%,正常羽化率明显降低。不同性质土壤中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差异不显著。棉铃虫入土后降雨并保持湿度,羽化率并不仅仅取决于土壤的含水量,降雨前土质干松的土壤中,棉铃虫的蛹室由于强度低而易被大雨冲垮,羽化率就低;反之,羽化率就高。 降雨对棉铃虫羽化率的影响因降雨时间和降雨量而异。蛹期关键时段内降雨量少于8.6mm对羽化无不良影响,降雨量大于44.2mm抑制作用显著。幼虫入土高峰日3d内降雨影响最大,入土高峰后6d左右降雨影响最小。土壤浸水时间超过1d,蛹和蛾子的死亡率显著上升。土壤遇雨后风干或晒干,土表变硬,可使羽化率明显低于较潮土壤中的羽化率。幼虫入土后降雨越早,后期土越硬,羽化率就越低。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羽化率以盐土中最高,潮 土次之,水稻土最低。 土壤遇雨后棉铃虫主要死亡机制是幼虫和蛹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其次是 蛹室和羽化通道因雨坍塌而使蛹因无活动空间而无法羽化或虽能羽化而无法 出土。 不同类型土壤的地域分布与常年棉铃虫发生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沙性 土比重大的地方棉铃虫发生重,粘性土比重大的地方棉铃虫发生就轻。对棉 铃虫发生程度起决定作用的3个土壤因子分别是容重、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 用这3个因于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通州市棉铃虫划分为3个发生区域,分区 结果与棉铃虫发生的实况一致。 综上所述,降雨是造成棉铃虫种群数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但降雨必须超 过一定的量、且在蛹期关键时段才能对棉铃虫发生起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 不同的土质降雨后对棉铃虫的影响也有差异。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对棉铃虫的 测报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测报上,要根据降雨量和降雨与棉铃虫 入土期的配合情况具体分析,预测下一代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防治上,棉 田灌水防治要掌握灌水的关键时期,并且水量要足。不同土质地区的防治策 略也应相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