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开始重视质量提升。统筹城镇化发展的人口、经济、空间等子系统,实现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越来越得到学者和政府的重视。与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类似,山东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市空间扩张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不相适应、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城镇化、城镇化测度、城镇化协调发展、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定了城镇化、协调发展等相关概念,概括了系统论、城镇化发展阶段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精明增长等相关理论,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103个县市近15年城镇化发展相关数据,利用首位度模型、重心转移模型、协调发展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探究了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通过深入剖析山东省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化城镇化内涵,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了解城镇化时空演变路径和规律,准确了解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有较强意义。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化的现状及时空演变。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发展速度较快,在东部沿海位于前列;城镇人口布局具有典型的双中心发育,总体较为均衡,没有占据强垄断地位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经济城镇化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较快,万元GDP能耗下降较快,但与东部沿海其他省份有较大差距。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及人口、经济、空间三个子系统得分均有了较大发展;经济城镇化增长幅度最为明显,空间城镇化次之,人口城镇化增长相对较少。在空间格局上,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围绕于济南、青岛的“两核多点”镶嵌型结构。经济城镇化格局呈现双半环形镶嵌结构——济南、东营、青岛、烟台等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构成高水平区域半环形;滨州、聊城、菏泽、临沂等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构成了低水平半环形。空间城镇化整体较为均衡,胶济铁路沿线城市整体较高,其他地区相对次之。山东省经济、人口、空间城镇化的均重心向东偏离几何重心,其中经济城镇化偏离距离最远,空间和人口城镇化次之,表明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异最大、空间和人口城镇化的差异相对较小。近年来,地区差异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研究了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提高较为明显,基本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优化的格局。通过亚类细分,相对均衡协调发展的城市占绝大多数,多位于磨合协调水平以上;经济城镇化主导的城市较多,也多位于磨合协调水平以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经济、空间子系统,以及城镇化协调和城镇化发展之间做了因果检验,发现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之间以及城镇化协调度和发展程度存在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提出城镇化三个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子系统两两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整体的协调推动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从人口、经济、空间以及人地协调四个方面提出山东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深化制度改革,促进人口集聚”、“转型经济发展,实现产城融合”、“优化城市空间,营造宜居城市”、“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人地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