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结合了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特别是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数值模拟、有限元算法及远程计算技术,对发生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大陆的一次强震进行了研究。采用成熟的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D-InSAR,获取了1997年Ms7.9玛尼地震震前、同震D-InSAR干涉形变场;利用有限元算法和软件,对震前D-InSAR干涉形变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关于玛尼地震两盘介质力学参数等的一些新认识;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开发了D-InSAR同震干涉形变场远程模拟系统,并对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进行了解析模拟,获取了此次地震的部分几何学及运动学参数。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取得了如下的结果和认识:运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获取了西藏玛尼7.9级地震震前、同震干涉形变场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羌塘地区,藏语指藏北无人居住的地方,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条件非常艰苦,且方圆几百公里内无形变观测台,这些现实情况限制了我们对孕震区地表形变场、活动断层变形等问题的深入认识。而星载D-INSAR测量技术将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在利用获取空间形变场演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收集了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的14景欧空局ERS-1/2雷达卫星数据。ERS-1 SAR数据分别有:2889/19960415、2907 /19960415;ERS-2 SAR数据分别有:2889/19960416、2907/19960416、2889/19970121、2907/19970121、2889/19970610、2907/19970610、2889/19970819、2907/19970819、2889/19971202、2907/19971202、2889/19980421、2907/19980421。通过采用“三通”、“四通”差分干涉模式,对SAR数据进行了处理,即由震前相差一天的两景SAR图像(Tandem数据)产生干涉图,通过解缠获取高精度DEM,来消除另一幅干涉图的地形影响,以达到减少地形残留相位,提高形变量观测精度的目的。由于两幅SAR图像是在相邻轨道上获取的,造成入射角、星下平台方向和线采样距等卫星参数有微小的差异,为保证干涉处理的精度,必须统一成像处理参数。通过选取不同时间和不同时间间隔的SAR图像,获取了震前—震时的动态干涉形变图像。运用有限元算法和有限元软件(ansys9.0),对1997年Ms7.9玛尼地震D-InSAR震前干涉形变场进行了数值试验由于地震涉及从应变能积累到释放,从断层蠕滑到错动等诸多复杂的过程;地球内部即有处于流体状态的地幔热物质,也有刚性的岩石圈,还有状态不太稳定的断层介质。因此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