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剧本体制”、“结构意识”和“脚色开拓”等三个方面对《桃花扇》所反映出的传奇创作趋向进行解读:第一章论述清初剧本体制的缩短。清初传奇的剧本体制有明显缩短的趋向,无论是从总的出数还是从每出中包含的曲子数上都体现出以长篇为特色的传奇开始寻求更为紧凑集中的表达方式。通过《桃花扇》和《牡丹亭》两部剧作的对比研究可以知道,此时的传奇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奇的长篇传统,但是相对明中后期动辄四五十出的长度来说,篇幅上已经有了明显的缩短,不仅如此,由于此时家班的逐渐衰落,职业戏班的兴起所带来的受众的变化,具体的演出情况,特别是演出时间必然被纳入创作的考量范围,这一变化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初传奇体制的缩短。第二章阐述清初戏曲结构观念的成熟。“重结构”是清初传奇创作的另一趋向。《桃花扇》的结构被誉为吴梅“无懈可击”,这既是孔尚任的才力使然同时也与清初“结构第一”的创作理念一脉相承,《桃花扇》是清初传奇在结构创作实践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代表,也是清初众多结构理论的集中体现。从其结构安排的特点入手,不仅可以分析孔尚任本人的不凡功力,更可以窥见清初重要的结构观念。第三章讨论清初脚色内涵的拓展。脚色内涵特别是丑脚内涵的开拓是《桃花扇》与同时期的诸多作品共同反映出的又一重要趋向。随着昆剧表演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脚色类型不断细化,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丑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桃花扇》中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丑脚形象——柳敬亭,不同于以往丑脚只能居于插科打诨的次要地位,柳敬亭担任了许多重要的戏份,对于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从吴炳关注丑脚的戏剧功能,李渔着力塑造丑脚形象一直到孔尚任,丑脚的戏剧地位被前所未有的置于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清两代的优秀传奇作品不胜枚举,而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之中《桃花扇》所以能够成为公认的“巅峰之作”,除了作者超群的才力以外的还因为它做到了个性和共性的完美结合。《桃花扇》的成功是在清初传奇创作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它是继承者也是开拓者,这也是本文能够基于单一作品辐射时代趋向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