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LED用Ba2Gd2Si4O13:RE荧光粉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光LED具有耗电小、寿命长、环保、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随着白光LED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白光LED用照明材料的性能和制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目前实现白光LED的主流方案是将LED芯片和荧光粉组合成荧光粉转换型白光LED,因此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制备和荧光性质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本文针对稀土离子掺杂的Ba2Gd2Si4O13荧光粉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1、一种用于白光LED的红色荧光粉Ba2Gd2Si4O13∶Eu3+:以Li2CO3为助熔剂采用固相反应法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首次合成了Eu3+掺杂的Ba2Gd2Si4O13荧光粉。详细研究了不同含量助熔剂对荧光粉结构及发光性质的影响,以及荧光粉发光强度与Eu3+浓度的依赖关系。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Li2CO3助熔剂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降低荧光粉的合成温度并增强其发光强度。与商用红色荧光粉Y2O3∶Eu3+相比,样品在近紫外-蓝光区域有很好的吸收,并在393nm的激发下得到色坐标为(x=0.66,y=0.34)的红光发射。在近紫外光(362nm,393nm)或者蓝光(464nm)的激发下,样品Ba2(Gd0.4Eu0.6)2Si4O13的发光强度分别是商品粉Y2O3∶Eu3+的4.0,3.5和3.1倍。因此,Eu3+掺杂的Ba2Gd2Si4O13荧光粉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2、一种单相的白光LED用荧光粉Ba2Gd2Si4O13∶Ce3+,Tb3+: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2Gd2Si4O13∶Ce3+,Tb3+荧光粉,系统地研究了荧光粉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在近紫外波长(300-370nm)的激发下,通过有效的能量传递,Ba2Gd2Si4O13∶Ce3+,Tb3+荧光粉不仅得到Ce3+的蓝光发射还得到了Tb3+的黄绿光发射。通过改变Tb3+的浓度,能使荧光粉的发光颜色从蓝色逐渐变到白色,最后变成黄绿色。通过样品发射谱积分强度的比较,估算Ba2(Gd0.88Ce0.02Tb0.1)2Si4O13荧光粉的量子效率是ZnS∶Ag+,Cl-商用荧光粉的82.3%。结果表明Ba2Gd2Si4O13∶Ce3+,Tb3+荧光粉在固态照明以及其它领域存在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3、本文最后一个部分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其它两项工作:静电纺丝法制备Lu2O3∶Eu3+纳米线及其发光性质研究;Y2SiO5∶Ce3+,Yb3+荧光粉的光谱性质和能量传递研究。   最后,对本文中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凭借其高灵敏度的探测优势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在某些精密测量领域,人们需要对微小位移或者微小振动实现精确测量时,其优势就更为明显。由于光纤的敏感性使其内部传输光的相位极易受到外界参量的影响,被测信号引起光相位改变的同时,干涉仪传输回路上的外界附加扰动也会使相位信息发生变化。因此干涉传感系统会产生干涉现象不稳定、输出信号衰落的现象,从而导致系统测量精度
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这些是人们一直以来就在思考的问题。粒子物理学就是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从1897年发
强激光场中原子的双电离过程因揭示了强烈的电子关联效应而受到广泛地关注和研究。这种在电离过程中电子之间的关联效应,使二价离子的产量比理论预言高出多个数量级。电子关联
塞贝克效应和帕尔贴效应早在19世纪初就被发现,这种热能跟电能的转换有力的补充了能量守恒定律。无需活动部件就能无限的进行能量转换令人欣喜若狂,但是超低的转换效率让大家望而却步。20世纪以来,随着电气化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热电效应又被推至风口浪尖,如何提高热电转换效率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课题。利用热电效应构成热机和制冷机等热电装置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利用。早期的热电子发射-吸收式热电装置的热流可由理查德
本论文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由银诱导的重构表面的制备及结构表征。超高分辨的STM图像清楚地表明这种重构表面的基本单元由4个Ag原子组成,形成一种椭圆形的环状物。环的长轴上的
本文通过对太阳能电池非平衡系统的细致平衡原理分析,计算了InGaN量子阱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并与其它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在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高效、低成
学位
倒装技术目前被应用在CMOS图象传感器当中,用以提高传感器感光层的填充系数。使用成熟的制备工艺,CMOS图象传感器中仍然有少量凸点失效。   在高像素、小间距的CMOS图象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