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由我国唐代陆羽所著。这部作品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科学系统地概括唐代及以前有关茶学的知识和经验。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经》的外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迄今为止,《茶经》有两个英文全译本:一部由美国学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所译,1982年收录于英国《大百科全书》;另一部由中国学者姜欣、姜怡两位教授合译,为大中华文库分册之一。为了对比研究《茶经》两种译本的不同特点及其根源,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定性研究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指导,对两个英译本进行详尽的对比,分析了在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下两个译本的不同。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作为描述性翻译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客观化、数据化地统计分析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本文利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软件,从语言层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在用词汇、句式、语篇衔接方面的不同,进一步证实了两个译本语言风格的不同。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尽管两种译本的译者都在努力地遵循翻译规范,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两种译本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Carpenter的译本语言简洁,行文流畅,姜氏姐妹译本遣词造句都更为复杂。Carpenter的翻译为个人行为,译者即委托者,在翻译过程中能与涉及翻译的各方进行最充分的交流,并发挥其英语作为母语的优势。而姜氏版本的翻译则为政府机关委托,机构庞大,人员复杂,且目标读者群过大,与各方沟通都绝非易事,导致其译本无法完全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最终接受度不及Carpenter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