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路径及绩效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能源需求量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增加,城市居民生活能耗的激增,固有的大气污染从局部单一城市型空气污染发展为跨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且主要污染特征为臭氧、扬尘、灰霾等。在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的“2+26”城市中,河南省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因此河南省在进行雾霾预防和控制的过程中,考虑到地方的治理和综合整治,发布节能减排工作安排、《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以及在秸秆燃烧、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等方面攻坚战系列方案,形成一个多类型、多方面的政策体系,包括部门法规、监管文件、标准等。虽然整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局部污染情况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污染的区域和季节性特征明显。在秋冬季节河南省重点污染城市烟雾频繁,仅有少数城市整体空气质量达标。目前河南省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考核是一种宏观性、综合性、结果性的评估,重点落脚于空气污染控制绩效,关于空气污染控制及治理政策评估较少。
  近年来,河南通过实施大气污染治理系列政策对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整治方面进行综合性改善,政策绩效逐年提升。这反映了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集体价值取向、经济绩效、公共政策目标,政策影响与政策效益之间关系等内容。因此本文探索建立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估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中央与河南省发布的政策文本,结合河南大气污染特征、大气治污政策性质、目标及作用,以公共政策理论与经济绩效理论为基础,建立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影响”、“政策收益”三个准则、四个评估指标和八个指标要素,评估河南省2012年至2016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绩效,以此作为判断政策是否可以延续或调整的依据。
  通过计算,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绩效逐年上升,2016年为8.06,相较于2012年政策绩效翻了近三番,治污政策绩效较好,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符合当地污染实际,政策作用发挥充分。通过计算指标评估,2016年,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影响”、“政策收益”三个方面的实际分值为7.52、5.55、11.11,表明河南省在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目标实现度完成较好,较好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政策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产出与重点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其效果良好,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与煤炭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因此河南何时能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影响绩效相对较弱;由于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实施而带来的政策收益绩效显著,说明河南省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规模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当地农业规模经济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学者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观个体因素层面上,很少有探究主观因素的文献,因此本文将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农民非理性假说理论去探究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观因素。  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前提内容,包括背景、意义、主要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大量资源向城市集中,用地需求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框架逐渐拉大,大量农用地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对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都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城市内部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不足和大量城市管理问题。在经济转型的压力下,转变原始粗放的利用方式,将城市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综合价值,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是土地利用生态价值的显现,城市内湖作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是城市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不同于城市建成区内的一般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城市内湖生态系统可作为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在缓解城市生态压力、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并明晰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  本研究选取以武汉“大东湖水系”为代表的城市内湖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内湖群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土地为载体不断影响着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土地利用逐渐成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以人工建筑物为主的城市景观格局逐步取代以植被、土壤等为主的自然景观格局的过程,产生了大气污染、土壤退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对上述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提升,管理者和决策者会自主的根据生态环境变化
耕地资源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且不可再生的农业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加之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滥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质,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污染和退化,导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威胁,从而制约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寻找实现耕地的优化配置,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有限的耕地资源为依托,实现耕地集约
建设用地资源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建设用地规模正不断扩张,建设用地的空间需求将会越发强烈,造成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不足。但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亦普遍存在,造成建设用地资源浪费。建设用地的“供给不足与低效利用”形成了鲜明对比,现有“一刀切”的土地管理模式和普适性用地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如何根据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特征、需求和资源禀赋,针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龄的增长和由此导致的身体机能、精力的衰弱使得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系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成员、邻居和朋友的支持。然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促使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发生变化,独居老人群体的日益庞大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因缺乏社会和家庭及时的照料、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而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这种消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基金收支有重要影响。央地之间的“父子关系”,影响地方政府的预期,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这个问题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是否存在?央地关系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有何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央地关系是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控费行为,回答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中是否面临预算软约束问题。研
社会转型和全面改革使得中国成为社会风险高发的场域,信访制度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也被赋予了化解基层矛盾、反映群众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等新的内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信访工作进行批示提到,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风险研判,加强源头治理,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中央指示强调信访工作的风险研判和源头治理,风险预防具有减少政府维稳成
学位
自“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逐步开始重视公共文化领域的推进,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稳步增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先前而言取得重大进步,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行优化。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各个地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