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差异与差别化管控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资源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建设用地规模正不断扩张,建设用地的空间需求将会越发强烈,造成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不足。但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亦普遍存在,造成建设用地资源浪费。建设用地的“供给不足与低效利用”形成了鲜明对比,现有“一刀切”的土地管理模式和普适性用地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如何根据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特征、需求和资源禀赋,针对性配置建设用地资源、多途径管控建设用地,是创新建设用地管控模式和用地政策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考虑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特征和用地需求,尝试探索针对性、有效性、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模式,以期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指导。
  本研究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空间差异和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尝试在管控区划分的基础上,从用地数量配置、质量管控、结构调整、均衡发展等方面,探索针对性、有效性、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以期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2003-2015年建设用地省际配置规模、利用质量、用地结构的空间特征与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阐述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其次,运用 C-D 生产函数和贡献率测度模型,估算省际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建设用地贡献率的省际空间差异;最后,综合考虑建设用地利用空间差异和贡献率差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并从数量差别化配置、质量差别化管控、结构针对性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策略。主要研究结果为:(1)我国建设用地配置规模、利用水平、用地结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配置规模与利用水平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用地结构偏离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2)我国东部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和产出较中西部地区高,结构亦相对合理,但建设用地配置数量和产出增速要慢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建设用地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产出强度和增速、结构偏离度等尤为显著;(3)2003-2015年,我国建设用地、资本以及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17%、34.32%、32.79%,各省份建设用地贡献率在1.18%-61.60%之间且省际层面差异显著;(4)按照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特征与用地需求特征,可将我国建设用地划分为重点配置区、适度配置区、减量配置区和内涵挖潜区四类区域。
  主要研究结论为:(1)我国建设用地省际配置规模、利用质量、用地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省际差异有拉大趋势;(2)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用地分配中考虑建设用地贡献程度十分必要。(3)长期普适性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与建设用地利用与需求的空间差异特 征不匹配,造成明显的供需矛盾、效率损失、区域非均衡发展,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具有现实意义;(4)根据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差异和要素贡献率的差异,在分区基础上从用地数量分配、质量管控、结构调整、均衡发展四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模式,能够改变传统“重效率、轻公平,重分配、轻管理,重供应、轻结构”的管理模式。文章根据建设用地空间差异,针对性提出了符合区域用地特征、满足区域用地需求的差别化管控策略,丰富了差别化土地管理内容和政策体系,创新了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为推动建设用地差别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其他文献
当今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之下,国际竞争对国家发展推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科学技术因为其可以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科技成果研发更多地来源于高校,因此,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显得尤为重要。  XMD大学是我国一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拥有数量可观的国家级重要实验室,及大批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实力较为雄厚。自然科学科研方
学位
研究村“两委”激励机制,主要是基于对村“两委”干部、基层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思考。村“两委”干部作为最基层的干部,是实现国富民强、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关键队伍,是维持、促进党和群众鱼水关系的主要纽带,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但经调研发现,大多数村“两委”干部普遍反映工资补贴较低,工资差异大、福利保障不全、晋升空间狭窄等问题。长此以往,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消极影响,比如
学位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现行的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和女工人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关于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制定法定退休年龄时,我国的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养老保险基金等社会经济状况与现在已大不相同。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可持续,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
学位
政策扩散是一项创新政策在政府组织间流动传播的过程,同样也是政策理念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发展的过程。分析政策扩散的影响机制不仅仅能够全面梳理政策的发展路径,还可以深度挖掘政策输出的有效经验。政策扩散影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内容和地方内部经济要素,对政策外部的制度环境缺乏深入和清晰的讨论,因此,本文将选取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政策为案例样本,通过政策梳理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制度环境对政策扩散的影响。 
学位
地方政府债务的生成和扩张是融资制度不足以有效规制融资行为的结果。因此,如何解决融资制度与融资行为之间的矛盾,对于规制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控制隐性债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以解决如何规制隐性融资行为作为研究目标,以融资制度与融资行为的关系为切入点,聚焦融资规则与隐性融资行为的矛盾,构建研究框架。以规范分析方法、文献统计方法、统计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围绕融资制度与融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规模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当地农业规模经济以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学者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观个体因素层面上,很少有探究主观因素的文献,因此本文将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农民非理性假说理论去探究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观因素。  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前提内容,包括背景、意义、主要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大量资源向城市集中,用地需求增加,城市建设规模框架逐渐拉大,大量农用地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对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都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城市内部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不足和大量城市管理问题。在经济转型的压力下,转变原始粗放的利用方式,将城市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综合价值,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是土地利用生态价值的显现,城市内湖作为一个微观生态系统,是城市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不同于城市建成区内的一般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城市内湖生态系统可作为城市自然生态空间,在缓解城市生态压力、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并明晰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  本研究选取以武汉“大东湖水系”为代表的城市内湖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内湖群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土地为载体不断影响着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土地利用逐渐成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以人工建筑物为主的城市景观格局逐步取代以植被、土壤等为主的自然景观格局的过程,产生了大气污染、土壤退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对上述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提升,管理者和决策者会自主的根据生态环境变化
耕地资源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且不可再生的农业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加之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滥用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质,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污染和退化,导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威胁,从而制约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寻找实现耕地的优化配置,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有限的耕地资源为依托,实现耕地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