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用地资源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建设用地规模正不断扩张,建设用地的空间需求将会越发强烈,造成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不足。但与此同时,建设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亦普遍存在,造成建设用地资源浪费。建设用地的“供给不足与低效利用”形成了鲜明对比,现有“一刀切”的土地管理模式和普适性用地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如何根据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特征、需求和资源禀赋,针对性配置建设用地资源、多途径管控建设用地,是创新建设用地管控模式和用地政策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考虑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特征和用地需求,尝试探索针对性、有效性、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模式,以期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指导。
本研究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空间差异和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尝试在管控区划分的基础上,从用地数量配置、质量管控、结构调整、均衡发展等方面,探索针对性、有效性、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以期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2003-2015年建设用地省际配置规模、利用质量、用地结构的空间特征与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阐述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其次,运用 C-D 生产函数和贡献率测度模型,估算省际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建设用地贡献率的省际空间差异;最后,综合考虑建设用地利用空间差异和贡献率差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并从数量差别化配置、质量差别化管控、结构针对性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策略。主要研究结果为:(1)我国建设用地配置规模、利用水平、用地结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配置规模与利用水平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用地结构偏离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2)我国东部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和产出较中西部地区高,结构亦相对合理,但建设用地配置数量和产出增速要慢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建设用地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产出强度和增速、结构偏离度等尤为显著;(3)2003-2015年,我国建设用地、资本以及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17%、34.32%、32.79%,各省份建设用地贡献率在1.18%-61.60%之间且省际层面差异显著;(4)按照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特征与用地需求特征,可将我国建设用地划分为重点配置区、适度配置区、减量配置区和内涵挖潜区四类区域。
主要研究结论为:(1)我国建设用地省际配置规模、利用质量、用地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省际差异有拉大趋势;(2)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用地分配中考虑建设用地贡献程度十分必要。(3)长期普适性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与建设用地利用与需求的空间差异特 征不匹配,造成明显的供需矛盾、效率损失、区域非均衡发展,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具有现实意义;(4)根据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差异和要素贡献率的差异,在分区基础上从用地数量分配、质量管控、结构调整、均衡发展四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模式,能够改变传统“重效率、轻公平,重分配、轻管理,重供应、轻结构”的管理模式。文章根据建设用地空间差异,针对性提出了符合区域用地特征、满足区域用地需求的差别化管控策略,丰富了差别化土地管理内容和政策体系,创新了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为推动建设用地差别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
本研究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空间差异和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尝试在管控区划分的基础上,从用地数量配置、质量管控、结构调整、均衡发展等方面,探索针对性、有效性、差别化的建设用地管控策略,以期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2003-2015年建设用地省际配置规模、利用质量、用地结构的空间特征与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阐述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其次,运用 C-D 生产函数和贡献率测度模型,估算省际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建设用地贡献率的省际空间差异;最后,综合考虑建设用地利用空间差异和贡献率差异,划分建设用地管控区,并从数量差别化配置、质量差别化管控、结构针对性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策略。主要研究结果为:(1)我国建设用地配置规模、利用水平、用地结构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配置规模与利用水平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用地结构偏离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2)我国东部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和产出较中西部地区高,结构亦相对合理,但建设用地配置数量和产出增速要慢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建设用地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产出强度和增速、结构偏离度等尤为显著;(3)2003-2015年,我国建设用地、资本以及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17%、34.32%、32.79%,各省份建设用地贡献率在1.18%-61.60%之间且省际层面差异显著;(4)按照区域建设用地利用特征与用地需求特征,可将我国建设用地划分为重点配置区、适度配置区、减量配置区和内涵挖潜区四类区域。
主要研究结论为:(1)我国建设用地省际配置规模、利用质量、用地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且省际差异有拉大趋势;(2)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用地分配中考虑建设用地贡献程度十分必要。(3)长期普适性的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与建设用地利用与需求的空间差异特 征不匹配,造成明显的供需矛盾、效率损失、区域非均衡发展,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具有现实意义;(4)根据建设用地省际空间差异和要素贡献率的差异,在分区基础上从用地数量分配、质量管控、结构调整、均衡发展四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差别化管控模式,能够改变传统“重效率、轻公平,重分配、轻管理,重供应、轻结构”的管理模式。文章根据建设用地空间差异,针对性提出了符合区域用地特征、满足区域用地需求的差别化管控策略,丰富了差别化土地管理内容和政策体系,创新了建设用地管理模式,为推动建设用地差别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