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现行的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和女工人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关于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制定法定退休年龄时,我国的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养老保险基金等社会经济状况与现在已大不相同。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维持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可持续,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选择。但法定退休年龄作为领取养老保险的条件之一,其延长不仅意味着参加工作的年限变长,也使得领取的时间变晚、领取的时长变短。该项政策的调整必将影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参保人在进行退休年龄的选择时如果与延迟退休的政策一致,那么这项政策就是顺应了民意,否则将得到不到民众的支持。如何判断参保人员退休年龄的选择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否一致,就必须分析在在特定制度之下影响人们退休年龄选择的因素,通过调整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来引导人们做出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一致的退休决策。
本文数据来源于 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以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为时间线,以 199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 2005 年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时间节点,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为1997-2005年和2006-2015年两个阶段。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的分布特征及差异,同时对比分析两个政策下退休行为和退休年龄选择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两个政策下退休的职工在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参保人实际选择的退休年龄以及影响人们退休年龄的因素。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法定退休年龄对于职工的退休年龄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二是受教育程度对职工退休年龄的影响大;三是退休后再就业的职工会选择较早的退休年龄;四是身体健康状况对退休年龄影响大;五是家庭因素对职工退休年龄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六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延迟退休年龄具有挤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延迟退休年龄以男女同龄为起点;二是基础养老金与退休年龄挂钩,退休年龄与领取年龄分离;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退休再就业政策;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保基本的原则。
本文数据来源于 2015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以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为时间线,以 199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 2005 年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政策文件的颁布为时间节点,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为1997-2005年和2006-2015年两个阶段。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的分布特征及差异,同时对比分析两个政策下退休行为和退休年龄选择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两个政策下退休的职工在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参保人实际选择的退休年龄以及影响人们退休年龄的因素。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法定退休年龄对于职工的退休年龄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二是受教育程度对职工退休年龄的影响大;三是退休后再就业的职工会选择较早的退休年龄;四是身体健康状况对退休年龄影响大;五是家庭因素对职工退休年龄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六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于延迟退休年龄具有挤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延迟退休年龄以男女同龄为起点;二是基础养老金与退休年龄挂钩,退休年龄与领取年龄分离;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退休再就业政策;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保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