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人口较少民族生态环境的考察,有关汉人地区生态环境的人类学研究还颇为少见。作为汉人地域特色明显的支系文化之一,荆楚文化的生态适应特征有助于丰富生态人类学关于文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内涵。 本文以荆江流域为研究范围,以石首作为田野调查的主要区域,将以堤垸为代表的水利文化和以血吸虫病为代表的地方疫病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了这一区域的生态适应特征。 堤垸是荆江流域水利社会生态适应的重要特色之一,以湖沼和洲滩平原为基础修筑起来的堤垸制约和影响了地方社会的发展。堤垸招徕众多外来移民前来垦荒,促进了石首的土地开发;堤垸中频繁的人口迁徙和洪涝灾害限制了家族的扩张和聚居,使得本地的宗族发展有别于东南汉人社会的强宗大族;同时,众多小家族的联合是堤垸修筑的主要合作形式。堤垸的形成是在湖沼、洲滩逐步开发和扩张后围挽形成的,是当地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空间。土地和水源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围绕堤垸的土地和水利问题,石首地方社会产生了各种层次的社会合作与纠纷。堤垸本身的修防和堤垸的市场网络还是维系堤垸内部社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堤垸的聚落分布、阶层关系和乡民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堤垸内外所形成的自然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计方式与社会文化行为,孳生和传播了以血吸虫病为代表的地方性疫病。由地方居民创造的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系统实施的应对策略互为补充,在消灭钉螺和血吸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荆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类似的防控措施在当地这种湖沼型疫病流行区收效甚微。人们不得不转而寻求一种新的以控制疫病传染源为主的防控策略,这种策略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计方式的变迁为基础,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自然环境的持续变迁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新的防控策略能否彻底消灭荆江流域这种湖沼型流行区的血吸虫病,还要拭目以待。 虽然血吸虫的传染和传播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但仔细考察血吸虫病的流行史和防治史,不难发现,堤垸自然环境只是为疫病的孳生和繁衍提供了可能的条件,而无论是在疫病的传染和传播,还是在疫病的防治上,社会文化行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荆江流域持续的开发就是人们不断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人们在这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疫水;此外,水利工程也极大改造了环境,使得血吸虫孳生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从古迄今,当地居民经年累月地参与冬春"岁修"等改造环境的劳役基本上就是不断感染血吸虫病的过程。其次,在一个业已稳定的堤垸系统中,居民需要不断地适应这种生态体系,人们在日常生活、农业和渔业生计活动中广泛接触堤垸的水利灌溉系统,并且饱受洪涝灾害的困扰;因此,人们对堤垸生态系统的适应,实际上也是不断感染并二次传播血吸虫病的过程。再次,在血吸虫病的治理中,还需要遏制并切断血吸虫病专播的生态链,利用"矮围灭螺"这种初级堤垸的方式以及其他水利工程形式,是阻断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因而,对堤垸系统的环境治理同时也是防治血吸虫病重要的生态策略。概而言之,堤垸环境与疫病的感染、传播和防治策略三者都联系密切,并且相互制约、相互转换。 对荆江流域水利社会的研究表明,人类适应的主体对象可以归结为"人化的自然",它介于"自在的自然"和"人造的自然"之间,是结合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中间"复合体"。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与环境之间这种有限度的动态适应模式是处理人地关系的实践模式;在突发生态灾变时,这种实践模式就会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荆江流域水利社会的生态适应特征也为地方社会的防灾减灾提供了人类学的诠释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