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社区发展,伴随着城市快速更新逐渐向空间异质性和社区包容性发展,大部分城市混合居住初具规模。一方面,城市自发形成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蕴藏着居住空间隔离、公共空间失衡、社会排斥等隐性问题;另一方面,规划调控下形成的混合居住社区,现亟需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融合效益的评价。混合居住致力于从空间融合向社会融合的目标转变,交往空间作为社区居民文化适应和融合发展的触媒,是混合居住社区评价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并与社区生活圈“从居民需求视角匹配共享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方向不谋而合。因此以社会融合为目标、以交往空间为立足点、以社区生活圈为依据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评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社会融合、混合居住、社区生活圈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向。通过大连市中心城区研究片区的划定、阶层划分标准的研究,运用gis软件分析大连市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现状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范围划定、同质邻里规模、媒介阶层研究和阶层人口比例等适宜混合居住模式的探究,构建理想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模型,选取大连市四处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从布局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住区环境等六方面进行概况对比分析,确定知行生活圈作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具体案例。其次,笔者以“主观感知评价预判——交往空间测量验证”为研究时序,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进一步以主观感知提取的四个维度15项指标,运用语义差异量表结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预调研,得到融合情况较“一般”的评价;以社区生活圈角度提取的13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四个主成分因子,命名为:公共道路空间、户外活动空间、文体活动设施、便民服务设施;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融合效益测度,得到融合评价结果为“一般”,与预判结果一致,表明了交往空间作为混合居住社区融合效益评价的有效性。进一步对知行生活圈交往空间进行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提出应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活动特征与交往需求;在控详规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定位、定量;修规层面设计多元复合化的交往空间等融合提升策略。最后,笔者从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进行总结,为后续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评价研究提供参考。